2017-08-31 00:00:00 作者:俞大农 来源:今日高邮
1977年夏天已满18岁的我高中毕业了,因在家是长女所以躲过了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的命运,按照长子(女)照顾政策,年底我顺利分到了高邮县电讯器材厂当工人。
1982年初春的一天,厂里新调来的女政工干部杨爱萍来到车间宣布:“县委、县政府、高邮师范联合举办文字工作人员训练班,想上学的可报名。”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和同伴们一起亳不犹豫地报了名。不久经县里统一组织考试,厂里考取三个人,陆忠场、张驰,还有我。
离开机声隆隆的工厂,来到久别重逢的课堂,一切是那么安静,一切又是那么新奇。县里规定文训班学员学制一年,带薪上课,发高邮师范结业证书。班上共有五十多名同学,男生多,女生少。大的三十多岁,小的二十岁不到。少数已结婚,大多数单身。我当时二十三岁,家住南门前观巷,巷尾有个门通高邮师范后门,可不住校,但我坚决要求住校,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日子多自在啊。浅草青青,岁月静好,我感觉自己融入了书香浓浓的校园气息中,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诗情画意里。
当时的高邮师范在本县乃至周边都很有名气,是高邮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最高学府。该校办学时间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秩序井然,校园环境优美。县委、县政府和高邮师范领导深知大家的学生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和各项政治运动中度过的,文化基础较低,于是高度重视办学质量,抽调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任教,如现代文学课朱延庆、写作课吴毓生、现代汉语课宣景文、古代汉语课陈克猷、政治及逻辑课杭淦、历史课童永宏等。老师们深厚的学养、超群的卓识、智慧的点拨、充沛的激情,引导着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学们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放下一切娱乐,试图追回懵懂的青春里丢失的知识,全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记得我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重新启程,当年报考人数五百七十万,最终只录取二十七万,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五,我也在被淘汰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当中。那时的我来到心驰神往的校园,多少弥补了没上大学的遗憾,痴迷着与书的心神交汇,分外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也情不自禁地埋首学习。青春韶华,热血待沸,学有所得,期待成材。一年的学习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水平,为自己阅读、写作及日后报考法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83年3月我从文训班毕业不久就被抽调到高邮农业局与多管局合办的《农业科技报》当编辑。198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按惯例到多管局送新出版的报纸。局人事科科长印寿松看见我,老远就对我说:“小俞呀,法院招干啦,简章贴在中市口照相馆墙上呢。”我一听放下报纸,立刻骑着自行车一路狂蹬而去。只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面向全省招干考试简章》赫然贴在墙上。我来到法院量身高、测视力、交照片、填表格,终于报上了名。不久,经过笔试、面试、听力录音考试、体检、政审,我一路过关,最终如愿以偿考取。那年法院从城乡报名考试的二百多人中仅招录十八人,男性十三人、女性五人。我也从女编辑变成了女法官。
在法院近三十年的办案生涯中,我秉承对法律的敬仰之心,清清白白办案,堂堂正正做人。工作不久我就入了党,当过女工委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先进工作者。还克服女同志工作忙、家务重、身体弱等困难,积极参加高等教育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大专文凭,人到中年后又不甘落后继续参加扬州电大法律本科班的学习取得了法律本科文凭。工作中我先后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一直从事办案直到退休。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回首过去,心潮难平。记得作家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更诗意的生活。”我理解的这个诗意的生活就是读书,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在最好的年华里,拥有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我由衷感谢工厂让我有了机遇,感谢文训班让我收获了知识,感谢法院让我拥有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