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00:00:00 作者:王庆 来源:今日高邮
汪豆腐是一道淮扬名菜,我会做,师承我的二伯。二伯虽不是厨子,但厨艺极佳,他的汪豆腐、炒鳝丝、溜鱼圆等菜堪称一绝,早年在他们邮电系统是小有名气的。
做汪豆腐不难。首先是选材,豆腐一定要是高邮当地产的石磨卤水豆腐。高邮的石磨卤水豆腐论块出售,均匀地切成香烟盒大小,方方正正,食用前一直养在清水里保鲜。其色多以灰白为主,肉质细嫩,生食微酸,豆腥味甚浓。取两三块卤水豆腐,用片刀改成石榴籽大小的粒状后,经开水焯烫备用;再取一坨鸭血或猪血块,切片改末,亦行一道焯烫。
淮扬菜讲究刀功,将豆腐、血块尽可能往小里改切,再行焯烫,目的旨在滗出食材本身之腥气,而后便于其它配料之味能充分融合进入。清人袁枚的“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主材备好后,生火架锅,下菜油,七成热后,舀一勺猪油混入其中,待荤素两油充分融合,置入姜末,微煸即放猪油渣、小虾米(或虾仁)、香菇丁等辅料,滴少许料酒煸炒出香,旋即推入豆腐和血末,大火翻炒。待豆腐里的卤水几乎耗干时,加清水,没过豆腐,烧开。接着缓缓地倒入溶匀的淀粉水,同时用勺子划圈微微搅动豆腐。此时的豆腐已成粘稠的糊状,并伴有气泡不断翻冒上来。改小火,加少许精盐、白糖、鸡精调味,继续搅动片刻,出锅。
装碗后,淋少许麻油,撒一撮绿油油的鲜嫩蒜叶末,依个人口味亦可添加少许胡椒粉,拌匀。如此,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汪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豆腐极易水化,汪豆腐自然是趁热吃为佳。刚端上桌的汪豆腐,舀一勺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回味无穷,可谓老少皆宜,百食不厌。在我的家乡,汪豆腐一般是作为正餐下酒前的开胃之肴,几勺汪豆腐下肚,准让人味蕾大开,食欲倍增。
我在他乡常念及汪豆腐。他乡没有高邮产的卤水豆腐,我所生活的婺州,此地豆腐浆浓,肉质糙,色微黄,弹性足,尤似一只硕大的面包搁于案板上。其论斤卖,根据顾客需求,切好后上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婺州豆腐自有它的妙用,但用来做汪豆腐则不行,味难入。然杭州产的盒装水晶豆腐水分充盈,肉质白嫩细腻,我以为,它能应一时之急,姑且可以替代家乡的卤水豆腐。
现在的人,餐食讲究控油,我在婺州做汪豆腐是“改良”过的。首先,我选用的是杭州水晶豆腐(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再就是我摒弃猪油和猪油渣,亦不混入血末。在配料上,我一般用凉水泡发后的大开洋和金华火腿,将此二物切为细丁备用。不过,我讲究的工序和火候,倒是大抵与家乡相似。
我的汪豆腐,似乎少了一些浑浊之气,瞅着淡雅了不少,我的“小蛮子”夫人和出生在他乡的女儿尤好食之。她们认为不比高邮的汪豆腐差,这总能让我引以为豪。不仅如此,但凡家中来客,我必做汪豆腐,众客皆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