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十年前,许伟忠只是秦观作品的一个普通读者,偶尔钩沉一些有关少游的历史碎片,抑或为所在工作单位编写少游故事。十年后,他成了一位秦学研究者,先是推出了集学术性、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身的《 悲情歌手秦少游》(以下简称《悲》);今年,他又以总撰稿的身份,和中华秦观宗亲联谊会通力合作出版了图文并茂、内涵丰富的《足迹:追寻秦少游》(以下简称《足》)。笔者读完两书,颇有收获,亦有感触,现简述如后。
他是秦学新秀,为秦学研究竖立了标杆。许伟忠以散文笔法写作《悲》书,立意不同一般,习惯被看作风流才子的秦少游,却被称为悲情歌手。他的依据是中国词坛历来有“伤心淮海词”之说。他的《悲》书向世人昭示,秦少游为情而生,为情而歌;12个章节化作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悲歌,唱响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秦少游至高地位和千年遗风。随意翻阅到“千古绝唱《鹊桥仙》”,他以丝缕清晰的分析、洒脱生动的叙述和读者重温鹊桥仙的故事,并由此衍生出“秦少游堪称‘情歌王子’”“秦少游堪称‘大众情人’”。许伟忠指出少游的情爱观是很“先锋”、很传统的,其实,他写作此书的观点也是很“前卫”很传统的。再看他“七年五遭遣”的有关情节,字里行间表达的凄苦、凄婉、凄厉的人生,满纸都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过尽飞鸿字字愁”,悲情、愁苦成了少游一生的基调。这一切,自然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共鸣。
他是“双阅”作家,为家乡增添了一抹金辉。所谓“双阅”作家,即阅读型、阅历型作家。据笔者所知,许伟忠在读大学时期就喜欢读书,注重知识的积累,到了网络时代,他有更多的渠道获悉更多的知识。平时工作中,他也注意从各方面汲取有关养分。这次,他应邀随无锡中华秦观宗亲会沿着少游足迹走访了8省50个城市和目的地城市,行程4万公里,都受到了政府官员、有关部门、秦氏后裔的热情接待和详尽介绍,也让更多的人通过寻访组的寻访和《足》书的出版,了解高邮,向往高邮。因为高邮出了秦少游,会有更多的人要到高邮寻根祭祖。许伟忠走在寻访路上,不是一般的旅游者,他的使命和担当为家乡增添了一抹金辉。
他是时代的歌手,为历史名人虔诚礼赞。激情出诗人,盛世多颂歌。挹古扬今,歌颂美好应是时代主旋律。许伟忠践行其理念,为高邮也是为全国的历史名人秦少游唱响了赞歌。从少游志向远大,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到他应试失利,自编集经典要义的《精骑集》闭门攻读,从他出仕之初的顺境“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到他“七年五遭遣”的人生苦旅,对少游的为人为文、为词为诗的闪光点虔诚地进行礼赞。北宋党争异常复杂激烈,少游身不由己卷入党争,但他有自己的见地,即主张取新旧党两法之长,用于当今,以兴利除弊。少游每到一处,常和文人、士子、僧人交往沟通,和谐相处。大家慕名赶至他被贬谪的住处,听他讲授。少游还为有的地方办起了书院,给大家留下念想。少游是作为罪臣被贬谪南下,主观上并没有去传播文化,客观上他却成为文化使者。因此,《足》书表明,少游一路悲歌,一路弦歌,一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出色写家,为文学新人拓开了思路。何谓写家,“摇笔杆子”的杂家也,从公文等实用文到文艺创作都能写。许伟忠就有这样的经历,且都有斩获。笔者与他共事,从为文折射他的为人。他有时与文学新人谈题材讲构思,以激活他们的思路。他十分注重处理好正业与副业的关系,身体力行做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再去从事文学创作。他写的《悲》《足》两书就是如此,为身边的文学新人做出了好样子。他做市文联主席期间,有意识地引导文学新人“为情造文”;并因人而异,发挥其专长,让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逐步形成自己的“拿手好戏”。
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许君为人为文,一道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