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乡间行走

2017-09-11 00:00:00    作者:刘家祥    来源:今日高邮

我7岁那年,母亲患风湿性关节炎,四肢疼痛难忍,父亲从搬运公司熟人手里借了一辆板车,拉着母亲去车逻南边的二十里铺寻求有名的老中医。我和姐姐就跟着板车两旁护卫。父亲对我说:“跑不动了就坐妈妈旁边哦!”我说:“跑得动!”还没出高邮城,我就实在跑不动了,坐在母亲旁边歇会儿,然后又下来跑。就这样一会儿下来跑,一会儿又坐到母亲旁边。这大概是我第一次乡间行走。

老中医也没能挽回我母亲的生命,她还是因为并发症于1975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去世了。那年我已经上初中,正值“开门办学”,同学们都住在东风公社的农村分校,广阔的天地就是我们的课堂。物理课学的“三机一泵”(柴油机、拖拉机、电动机和水泵);化学课学的沼气以及农药治虫的原理;数学课学的农田亩数、公顷与平方的计算公式;语文课就是每天写感想心得;军体课不用说了,大家铆足了劲挑担、挖沟、干农活。那天,我向老师报告我母亲去世了,老师摸着我的肩膀说:“你就不要在乡下过夜了,你跟夏同学每天上午送菜过来,下午你们一起回家去。”夏同学对我说:“这下好了,我们两个人可以抬着菜来了。”说是抬,怎么变成拎了呢?夏同学说:“两个人就不需要扁担了,用一个大点的箩筐就行了,一个人用左手,一个人用右手,手疼了再换手拎。”一路上,夏同学跟我说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都忘了,只记得说到他母亲是菜农,区别于纯农民。纯农民忙着种田对种蔬菜不是很重视,除了韭菜、山芋,其它菜都很少种。不像城郊,城南有公园、新华菜园,城北有东墩、九里菜园,都是专门的菜农。那条去农村分校的路,我与夏同学一起认真地走了不知多少个来回。这是我第二次乡间行走。

一阵锣鼓声,我戴着大红花登上了去农村插队的小客船。船行驶在农村的河道里,肥沃的岸边长满青色的小草,碧绿的河水时常漫过河堤,河边的草儿都泡在水里温柔地摇摆,河堤上绿树成荫。当船停靠的时候,我还以为到了目的地,其实还需要我们行走半个小时,才到达我的户口所在地:一沟人民公社东风大队第六生产队。后来,当冬季已经来临,北风呼啸,我又一次来到船停靠的地方,想坐上回家的船。一条大河已经变成了浅浅的沟,小客船早就停开了,想回家就只能步行。

冬季是秋收后等待决分的日子,生产队里忙着计算工分,每户都预留口粮。口粮以外,生产队分得我280斤稻子。与乡亲们一起去村里的碾坊,大伙儿七手八脚,经过谷糙分离、碾白、抛光之后,手捧雪白的稻米,闻着醉人的米香,都说:“好米呀!出米率又高。”望着身边200斤优质稻米,怎么能够走回家?我想起了父亲用板车送母亲去寻医的场景。我也借来板车,把米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起装上车,回家过年。路上遇到了很多小桥和闸口,都是很陡的上坡和下坡,我便学着搬运工人的样子,在上坡的时候用“后把式”:人在前、车在后,把头和肩膀沉到车把之下,两个脚尖蹬地,可以充分利用双腿的力量。车上到坡顶,就不能直接下坡去了,否则会有危险,必须在坡顶有限的一点平地调转车头,变为“前把式”:车在前、人在后,这样不仅可以控制下坡的力度,也便于在力不从心时撒手,不至于受到伤害。这便是我第三次乡间行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