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1 00:00:00 作者:朱桂明 来源:今日高邮
立秋以后,一场秋雨一场凉。几场下来,走在小桥河边,神清而气爽。临水柳树,重新妩媚起来,又在轻吻着小河的脸。小河涨秋水,两岸突然变阔。
上学前,放学后,码头上尽是小男孩。他们做着同样一件事,打水漂。
打水漂,小男孩都喜欢。它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水面要广要大。水面狭窄,一不小心,水漂飞不了多远就飞上岸,不好玩。
现在,涨秋水了,正是打水漂的好时机。因此,我们提早去上学,哪怕只打个五分钟,也是快活的。放学后,书包放岸边,码头上比身手,看谁水漂打得好。
小桥与察院桥之间,南岸的码头上,小男孩最多。我和秦林冠最靠近,必然要来。东后街我的同学秦志彬,也从察院桥那边赶了过来。
打水漂,很讲究。
瓦片,是打水漂的用材。瓦片有薄有厚,厚的重,易下沉,要挑薄的。瓦片有大有小,大的也重,亦易下沉;但过小,与水触面不够,同样会下沉。这里有个“作用与反作用”的力学问题,是后来知道的,当时全凭经验。
姿势更重要。瓦片挑得再好,姿势不对,打出去也是白费材料白费力气。一般人都是用右手打,此时身体要向右倾斜,蹲腿成弓步,右手尽可能地与水面接近。目视左前方,寻找瓦片与水面的第一着力点。这个点与右手之间的虚拟直线,同水面交接而成的虚拟角,度数要小。如此打出去,水花多,水漂飞得远。现在这么说,也是学过力学之后才知晓的。
比赛就要开始,小滑子宋增旬也来到对岸,他做裁判。
比赛分三轮。第一轮,按年龄大小,从大到小。秦林冠第一,我第二,秦志彬第三。
第二轮,还是按年龄大小,从小到大。秦志彬第一,我还是第二,秦林冠第三。
第三轮,由小滑子决定顺序。我第一,秦彬志第二,秦林冠第三。
三轮下来,小滑子宣布名次。我第一,秦林冠第二,秦志彬第三。
我是一轮比一轮好,特别是第三轮,精彩极了。
小滑子高喊“预备——”,“起”字刚落,我就出手了。有了前两轮的试手,我已有十足的把握。
“嚓——”瓦片准确命中第一着力点。
“噼——”瓦片击水腾空飞起。
“噼——嚓、噼——嚓、噼——嚓……”飞起,落下;飞起,落下;再飞起,再落下……飞起,一朵水花。落下,又是一朵水花。
一连串的声响,一连串的水花。瓦片飞远了,声响消失,水花还在继续。后面的水花平息,前面的水花又溅起……
“好!”“好!”“好!”两岸喝彩声不断。
一看,全是爷爷叔叔辈的。我知道,他们是行家。住在水边的男人,小时都会干这一行。
得到他们的夸奖,飘飘然的我,看看站在旁边的秦林冠,笑了。
秦林冠将头一扭,偏开我的目光,怏怏不乐地走开了。
秦志彬就不一样了。他什么时候都乐呵呵的;拿个第三,还是高高兴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