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学与用

2017-10-12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对于这句话的解释,素来众说纷纭,通常的翻译是“学习了,又不断地温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宋代大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古今有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晚清怪杰辜鸿铭在《辜鸿铭讲论语》里作如此说,“随着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与此意见相同的,还有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对这句话的解释所以有分歧,焦点在“习”义的选择上,“习”有“温习”义,也有“实习”义。一般人是选择“温习”,即如朱熹也不例外。辜杨二君选“实习”。我以为二君之选切合孔子的意愿,因为“温习”往往是一种重复,而“实习”不仅有“温习”之功,而且有提升之效,把所学习内容运用到实践中,是一次提升。“习”之义,我从辜杨。

“学而时习之”之“学与习”呈递进关系,强调的是,要学习,更要运用。

孔子一生注重学习,更注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5章》)。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谈判酬酢;纵使读得多,有什么用处?

“诵”表明了“学”,“不达”“不能专对”表明“用不上”,或者说学的东西没有用到工作上,对工作没有推动作用,孔子于是感叹“纵使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告诫我们,要注重学习,更要注重运用。一个人不学习,就不可能进步;学习了不运用,等于不学。

环顾当今社会,学和用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先说学之不足。一个权威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和比较,我国国民年读书平均每人5本不到,而以色列国民年读书平均65本;从量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读书氛围不浓,国民读书的热情不高。

学习的途径很多,但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一位学者曾说,“文化不是在经典中存在,而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存在。”由此可见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再说个体的学习,也不乐观。不妨做一个调查,看看公职人员每天读书的时间和年读书籍的数量,结果可能不会很好。几乎在每年的工作总结会上,每个人谈存在问题时,第一条常常是“学习缺少毅力,缺乏系统”,年年如此,少有改观。有的人也不是没有学,但不是学得浮泛,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就是学得空洞,囫囵吞枣,死搬教条,抑或学非所需,草率应付,甚至学得荒诞,读《肉蒲团》、啃《厚黑学》。

诸葛亮曾对他的儿子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知识不会增加,才能不会提升。但学得不持久,学得不专业,学得不深入,学得不正经,纵学,也不会有多大作用。

至于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理论指导生活,解决问题,推动实践。孔子还说过,“弗学何以行?”意即不学习就无法开展实践。有的人整天不学习,或者靠着在学校学到点知识,去做事,去生活,免不了刻舟求剑,无的放矢,甚或南辕北辙,不知所之。学之不足,也就说不上用之既广且效。

时代已经到了大转型、大调整、大变革的紧要关头,新知识、新现象、新问题,海量涌现。我们只有加强学习、坚持学习,才能更好地熟悉社会、掌握规律,进而成为智者;只有不断地把所学的各种知识和理论科学娴熟地运用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推进者,才能成为能人行家。

身处今日之社会,不学习不行;学习了,不很好地运用也不行。学习与运用,是一个有机体,以学助用,以用促学,方能学用两得。

“学而时习之”,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快乐,还会有成功的享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