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 00:00:00 作者:顾永华 来源:今日高邮
车出山西太原,驶入太行山脉,穿行在重山峻岭间,险要之处,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云雾像薄纱笼罩着远山近景时清时隐,另一边是深谷幽幽,俯首一望,令人胆战心惊。细雨刚过,再没有比秋雨洗涤过的青山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郁郁葱葱流翠欲滴,还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的缠绕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尖上的雨滴,染色成五彩的珍珠。车停人下,我们已置身于重山环抱的绵山景区。
绵山,又称介山,坐落在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因其群山地貌山峦起伏连绵得名。绵山山高水险,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路两旁连片的古木枝繁叶茂,漫山遍野的野花,点缀着翠绿的山坡,溪流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白练哗啦啦地一泻落底。相传早在北魏时期,绵山山中就寺庙群立,唐初时佛教禅林已成规模,山上遍布古迹,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古今不断吸引八方登临者游览,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回銮寺古刹,是唐太宗登山礼佛未成的回銮地。唐太宗有诗云:“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尺春。”据寺内碑刻记载,回銮寺命运多舛,屡遭磨难,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后被流寇所毁,唐僖宗时迁到现址,敕名“兴国寺”。元时再次修建,在大殿脊檩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题记”的佐证,明、清相继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物。主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建筑布局两侧对称,陈列的17块斑驳陆离的元明清历代石碑,承载着寺院的兴衰与沧桑。院内生长着数棵松柏、龙槐、杉楸等古树,林木荫翳,让深山古寺的韵味浓烈悠长。
沿着山腰间的小路经过龙头寺行入绵山腹地,沿途两山对峙,怪石嶙峋,再现着清初绘画大师石涛的古画意境,透露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眼前出现形似乳房的石峰,泉水垂滴于石池中,水质清澈纯净,映照着一半天上的白云,一半山峰的翠绿,这就是著名的“峰乳泉”。走栈道经小须弥、中岩寺,眼见着白云洞内涌出汩汩云团,翻卷腾挪,变幻无穷,神秘莫测。过“鹿桥”、“兔桥”,攀登127级石阶到了绵山中心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的抱佛岩。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陷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先人在岩腹中建馆舍用于居住,初唐时建寺,称抱佛寺,也叫云峰寺。殿中有汉人中第一个成佛的“空王佛”田志超包骨真身塑像,凿壁深嵌在岩石的佛龛内。抱腹岩顶壁的挂铃,都是一些还愿的善男信女出资由攀岩者悬挂在岩顶的,山风吹过,大大小小无数的铜铃随风发出叮当声响,余音袅袅。抱腹岩之大,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千游人于“腹”内而不满,不负天下第一岩的冠名。
绵山,还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发源地。据史籍记载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当行至介休城东山林时,他饥饿难耐濒临绝境,随臣中只有介子推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碗肉汤救了重耳的命,事后重耳发现,那碗救命的肉汤其实来自于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的肉。公元前636年,重耳当上晋国君王,是为晋文公,晋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介子推不肯为官,并不辞而别同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坚决不出,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悲哀不已。有人在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将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不许烧火,一日三餐只能以冷饭将就。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朝诗人韩 曾经作《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节作为“墓祭”之礼,成为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2008年,绵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绵山,山古水活,古迹遍布,自然景观险峻粗犷,人文景观古老丰富,以其鲜明的个性展示着名山魅力。行走于绵山风景区,感受着“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的意趣,既领略风景,陶冶情操,又见识历史,知晓古迹,一举两得,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