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爷大堂”的前世今生

2017-11-16 00:00:00    作者:贾怀景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州署经过两年整修重建,已经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日前向公众开放。“老爷大堂”,老高邮人总是这么习惯称呼它。宋、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它都是高邮最高行政长官办公理事的场所。

历史上的高邮“老爷大堂”是什么模样?因为我家就在它附近,亲眼见证了它近七十年的变迁。解放初期,我还是一名孩童时,就经常在政府大院中嬉戏,对它留有深刻印象。现在的门厅是这一古建筑群中唯一的老建筑。它历经明正统、正德、嘉靖和清乾隆年间多次重建。现存的州署门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近年又作了维修,但它是原汁原味的老物件。门厅两侧的八字墙很有威严,值得一提的是,有两方石碑镶嵌于八字墙之中,且都与施政相关。东侧是“示禁碑”,立于清嘉庆六年,内容是对食盐专营作出规范,严禁私盐买卖;西侧为“告示碑”,立于清同治八年,内容是规定查验命案的公务人员,不得滋扰百姓,乱收费用,如有,可向官府告发。与大门正对,曾有一面高大威武的照壁,府前街从两者之间穿过。照壁于上世纪80年代拓宽马路时南迁重建,1995年“府二工程”中被拆除。高邮州署的核心建筑是“老爷大堂”,也就是“正堂”,即州官升堂断案的地方。我记忆中的印象是,它高大森严,朱红色的木栅栏,木雕花格门,大堂的中心位置有一高台,离地面约一二尺,类似于现在的会堂主席台,这大概就是州官摆放桌椅屏风的地方。高台两侧各有石碑,基座是神兽龟趺,老百姓管它叫“龟驮碑”。对碑的内容已经没有印象,这是建国初期的模样。当时的新政权正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无力大兴土木,这应该就是民国时期“老爷大堂”的旧貌。后来,“大堂”改建为县政府“第一会议室”,屋面和外墙保留了原样,使用了几十年,很多老同志都在这里参加过会议。再后来,全拆了,在原地兴建了市政府办公楼。

至于明清时期的州署长什么模样?重建后的仿古建筑群,中规中矩,重现了当年的风貌。由南至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正门、仪门、戒石亭、正堂(应该还有后堂和州官起居的处所)。正堂的立牌上书写“从五品”。“从五品”的官有多大?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当年,高邮州的管辖范围比现在的高邮大,包括兴化这样一些周边地区。

“戒石亭”的重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尤有鉴古喻今的现实意义。“戒石”,顾名思义,有刻石以诫勉的涵义。“戒石”正面刻“公生明”,语出《荀子·不苛》,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公正便能明察事理。用在这里是告诫官员必须依法办事,秉公执法。背面的铭文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落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这是黄庭坚的笔迹,但这四句十六字的内容则是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光义(宋太宗)鉴于后蜀国政治腐败,从《颁令箴》中缩写而来。后蜀国末代皇帝孟昶为整饬吏治,曾亲撰二十四句《颁令箴》,后来后蜀为宋所灭。南宋绍兴八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把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明令各州县刻于大堂前,于是相沿成习,成为州县衙门的标配。

高邮州署的重建和开放为高邮旅游业增添了一个新的人文景观,也为对各级官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增加了一个新课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