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庄上有位“小广东”

2017-12-04 00:00:00    作者:王为江    来源:今日高邮

 

甘垛镇三河村温家庄(原横泾镇温家村第五村民小组)有一位村民叫杨寄平,男,今年79岁。他的外貌体形很有南方人的特质,三料个子,浓眉大眼,至今说起话来一口广东腔调,因此庄上大人小孩都以此称呼他为“小广东”。知道小广东身世的人却微乎其微。原本广东和江苏就相隔千山万水,而小广东与温家庄及周边乡镇无亲无故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他怎么会在温家庄落户并娶妻生子、儿孙满堂呢?

这还得要从七十年前说起。在小广东朦胧的记忆里,他听姑母说过,他的老家在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原先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殷实,后遭变故,幼年时就与父母离散,只能与姐姐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至五六岁时奶奶又过世,只好投奔远在广州的姑母家。由于姑父行事与时局有悖,便带着全家及姐弟俩离开广州远赴上海谋生,时日不长,姑父和姑母便分离了。姑母带着亲生的三个孩子和他们姐弟俩流浪到浙江嘉兴一带,靠人施舍沿街乞讨生活。就在小广东七岁那年冬天,在浙江省嘉善县一个叫杨家埭的地方,他竟然与姑母她们走失了。任凭小广东呼天叫地哭喊,大街小巷一遍又一遍寻找,怎么也找不到他的亲人,从此便和姐姐、姑母失去联系。就在小广东走投无路十分绝望的情况下,一位救命恩人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是小广东后来的义父温荣春。

温荣春,温家庄人,经商世家出身,在温家庄有田产大瓦房,还有一条商船。他和妻子常年奔波在江浙沪一带赶集市、戏场、庙会设摊经营。这一天唱戏结束,收拾好商铺,已是晚上九十点钟,隐隐约约听到一小孩在寒风中有气无力地啼哭。他循声并借着朦胧的月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小男孩,衣着单薄,蜷缩着小身子抖抖瑟瑟。温荣春询问小男孩情况,从他稚嫩的话语中听出原由,便叫来妻子将小广东接到住家船上,为他洗漱,安排食宿,把小广东暂时收留下了,和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温荣春等候了十几天,发现无主户认领这个小孩,便和妻子商量把他收为义子,抚养他成人,并且给他取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杨寄平——“杨”是指收养他之地嘉善县杨家埭,“寄”是寄养的意思,“平”是希望他平安长大。

自从温荣春夫妇将小广东接到船上那一天起,就经常教育子女,要团结互助,孝敬长辈,勤劳做事,诚信做人。在日常生活中,温荣春夫妇更是把小广东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平常有好吃的东西都是姐弟仨人平均分配,过时过节添衣买帽都是三个子女一起筹划。

义父温荣春白天忙做生意,晚上回船上还抽时间教小广东识字、学算数。一晃几年光阴过去了,小广东逐渐长大,先是跟着义父学经营、帮义父看守摊位,到后来直接独当一面,去集市摆摊设点搞经营。正当义父全家人都能自食其力,准备放开手脚搞经营时,新中国制订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大力推行农业合作化,对私人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是,义父母带着小广东等家人回到温家庄,从此小广东成为了地地道道温家人。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曾经的小广东从一个幼童长成了二十多岁的男子汉,义父母开始为小广东找对象。由于小广东其貌不扬,说话蛮腔蛮调,又是义父子关系,谈了不少人家的姑娘,总是三个不成四个不就。温荣春有点心急了,他发动族人、亲朋到处打探,一有信息便亲自出马,并承诺只要他在世一天,都要护着小广东,并以家里大瓦房、运输船作保,终于和原川青乡小葛村葛姓人家谈定亲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刚刚挺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但温荣春夫妇倾其家庭所有,还是为小广东大操大办了婚事,赢得了亲家的赞誉。他的为人善举、大爱情怀也得到了四方乡邻的一致好评。

小广东成家后,夫妻俩的小家庭以勤劳为本,靠节俭持家,生育了两个儿子,儿又添孙。为了报答义父的养育之恩,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将自己的儿孙姓氏改为温姓,随义父下代字辈排行起名,在温氏族谱上把子孙立为义父温荣春名下,让子子孙孙永不忘记他们的根来自于义父温荣春全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