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 00:00:00 作者:薛丰 来源:今日高邮
一车同事说说笑笑,并不觉得路程远,正午便进入了开封。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秋季花之主角——菊花的身影。匠心独具的造型,绚丽缤纷的色彩,使人有一种误入春天的感觉。
午饭比较简单。在单位吃了几年福建厨师做的工作餐,有福建菜垫底,河南菜便见怪不怪了。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总体上还不如福建菜,第一次在河南吃饭,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不荤不素、不酸不甜、不咸不辣”的“温吞水”菜性。可是却喜爱这儿的主食——馒头,馒身呈哑白色,不算光滑,撕开薄如蝉翼的表皮,依稀还听见它脱离的丝丝声,里面密度均匀,没有坑坑洼洼的蜂窝状。咬一口,既松软又有嚼劲,朴素的农作物的香,让我对身为农民的祖辈与父辈更多了份亲切和感激之情。
明媚的阳光铺洒进包青天的府上,所见之处如镀了一层金似的。包拯断案,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包公与天公通力合作,努力还给人们一个清明的世界。这座历经五代的开封府衙,已在原型的基础上有所修葺,得以展示给后人景仰。府第并不恢宏,面积也不大,一个小时可走两三个来回,但所到之处尽显肃穆之气,游客自然少了几分喧嚣。至此,我才知道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是那个时代的同道中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学者型的古代官员的魅力,熠熠生辉。
晚上就餐于“真不同”饭店。位置不起眼,坐落在巷子深处,装潢也不华丽考究,服务员都是平凡的模样,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它的名气。在这里见识了洛阳水席——这个与满汉全席、孔府家宴并驾齐驱的中国著名的三大名筵。席间为渲染气氛,有表演者着古代官袍,用文言文致欢迎词,又唱了段地方戏,算是执箸前的开场白吧。这顿饭,使我对河南餐饮的初识产生了峰回路转的改变,足以颠覆之前的言论。
洛阳水席共有24道菜,分别为8个凉菜和16个热菜。比如牡丹燕菜,主料有海参、鱿鱼、鸡肉,不知道是用什么食材做的花,洁白如玉,像浮出水面的睡莲,雅致得让座位上的吆喝声都矮了下来。客人面前都放有一份菜谱,对着奇怪的菜名“奶汤炖吊子”,集大家的智慧都想不出来。原来是熟猪肚、猪肺、猪肝、猪心、肥肠、油豆腐、水玉兰片、水口蘑、海米,奶白浓汤烩制而成。什么西辣鱼片、烩四件、洛阳酥肉、酸汤焦炸丸、米酒满江红,如果说因为胃容量的有限,每一样只浅尝辄止的话,那根本不过瘾。最后一道菜是送客汤,就是滚烫的汤里下鸡蛋,所以又叫滚蛋汤,意思是上完这道菜宴席就结束了,诙谐中叫人意犹未尽。24道菜,各司其职,章法有序,毫不紊乱,汤汤水水中感受到美味的真谛,同时也使身处异乡之人吃出了游子心赤子情,从心理上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向餐桌致敬。
十月末的天,冷意已上心头,晚秋像个淘气的小孩,揪着我们的衣袖一路跟随。以为出来得迟了,以为看到的会是红衰翠减的景象,殊不知大自然的调色板已将各种颜色重新提炼了一番,糅合出新的绿意;不过大部分的枝头是流光溢彩的金。那些山壁在褐色和青黛色之间置换,每一种颜色又是介乎几种颜色之间,步伐总是迟钝的。感觉这时候出来,游客少了,少了对某些场景拥趸的零乱脚印,看到的不再是被别人咀嚼过多少遍的景象。人云亦云的追逐,会漏掉意外的惊喜,品尝不到余韵绵长的味道,竟然有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满足感。春色固然绚丽纷呈,不过它的妩媚太过让人心思飘渺,秋风澹澹的云台山更值得长久驻足,冷静不是一时兴起,专注的亦可以偏执点。呆呆伫立于这幅巨型水墨画面前,直恨卷不走,纵使有多少双眼睛,到最后也汇聚成这深情的一瞥。
次日早晨下起了大雾,雾不像雨可以躲避,又不至于打伞,就那样将人整个包裹着。前方被朦胧雾气包围的禹王池,似乎有一种驱寒的魔力,将我们吸引过去。这些水始于龙门西山北端,自地穴而出,碧清且温,温度常年保持在25—27摄氏度,怪不得这么舒服。不远处,终于领略到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尊容,他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卢舍那”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之为报身佛。只见他的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闭,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表情含蓄而神秘,慈祥中又不失威严,是一种神性与人性的交相辉映。看着他的眼睛,我合掌回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