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面条随想

2017-12-11 00:00:00    作者:赵新    来源:今日高邮

 

1985年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偏僻的高邮乡下,吃面条是一件奢侈的事。平日里,早晚两顿粥,中午一顿饭,日子就算过得不错了。只有当家人过生日,或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或有贵客登门时,才会吃到面条。

乡下的面条只有三种。一种是奶奶手擀的粗面,因人老力气衰,面条少筋道,正好适合青菜煮烂面,一大锅面糊似的,倒是难得的美食。另一种是邻庄机摇的面,带上小麦面粉去摇面,没有机器动力,纯人工手摇。临去前,家里人都特别关照,请店家多轧一“交”,面条才有咬嚼。这种面又比手擀面要好吃一些。手擀面和机摇面,在冰箱没有普及的年代,只能现做现吃。后来有了挂面,挂面是城里面粉厂生产的,直接拿小麦到粮站上去兑换就行了。这种面条口感好、不糊汤,也比较耐储藏,但存放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生蛾子,那就变质不好吃了。

二十岁那年,我进县城读书,第一次吃了公园饭店一角多一碗的阳春面后,感觉到城里面条与乡下面条差别很大。城里的面条佐料全,味好但量少,吃了一碗仍意犹未尽地啧啧嘴……从此,阳春面的味道就驻扎进心里了。害得我每逢星期天,都想溜出校门打一打牙祭,但终因兜里干瘪,只能偶尔为之。

工作后,单位紧挨着高邮饭店,每天早上,吃面条的人都排着长队买筹码、等面条,成了大街上的风景。自然,单位里的同事大多是每天吃一碗阳春面后再上班,既省事也不误事。当时面条已涨价到五毛钱一碗,这样的早餐,一般居民都能承受得起。然而,爱吃面条的我,只能与同事们错开时间。那时,小家庭的日子过得实在窘迫,除了一碗面条的钱,身上就再无分文了,生怕同事或熟人请我的客,更无法为他们汇东。本该在家喝稀饭,但摆脱不了阳春面的诱惑,妻子依旧每天早上给我兜里揣着一碗面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状况的好转,每天早上吃一碗阳春面、一只鸡蛋,已成为我再平常不过的、不可或缺的早饭。今天在中市口陈小五面店吃阳春面,明天到北门大街的丁家吃鱼汤面,或许过几日跑到小汤摊上吃碗浇头面……不知不觉地成为大街小巷面条店里的铁杆食客。只要往锅前一站,店家就知道我吃什么样的面条了。看到熟人,抢着付钱,彼此温暖地问候着。谈笑间,面条就下好了。

晨曦里,吃着阳春面,美好的一天便顺顺当当地开始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