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家有老母

2017-12-11 00:00:00    作者:潘国兄    来源:今日高邮

 

母亲睡觉是张着口的。我从前从未注意过母亲的睡姿。现在躺在病床上的瘦小的老人,便是我的母亲。她躺得很端正,她的被窝很整齐,仿佛即使入睡,她也记得维护形象,不给世界添乱。她是一个干净的人,从不忘记整理她的假牙,即使病了,仍然记得自己洗漱,很晚了都会关进卫生间,做她必不可免的功课。

母亲老了。除了肌肉松弛,腿脚摇晃,她也不能听很长的句子,尤其在她生病的时候。她待在床上是安静的。前一段时间,她老是给我描述她的疼痛,描述她的梦。她的疼痛具体到第几颗“算盘珠”,她的梦荒诞离奇。她想我们陪她查个究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她梦见我父亲整理行装带她去上海。我们都知道母亲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两年前就知道。我们也知道“父亲”“上海”为什么出现在母亲的梦里。

母亲变得不得不常与床铺为伍,无人闲谈的时候,习惯闭目养神。现在则极易陷入昏睡,话题丢下两分钟,便听见母亲张着的口里传出鼾声;她又是极易醒的,一点点小动静便使她张开了眼睛,然后再度陷入昏睡。

给母亲卷起袖子扎针,发现她的手臂好细,青筋暴突的大手居然难找适合打吊针的血管,打一次吊针,有时一连扎几次。母亲不喊疼。

在医院的每一天,母亲平静地接受着生命的考验。我自己常常把挂水的日子比作坐牢,不挂水便是解放,我很知道锁在病床上的滋味。可是母亲没有我的心浮气躁,没有特别的郁闷或忧愁。

聊天时的母亲是健谈的,往往口出妙语,因为认真地走过心,往事故人才会在她的叙述中栩栩如生。不聊天,母亲便被睡神召唤去,张着嘴,像是做梦都吞吐往事。

我很矛盾:既希望母亲多睡一点,好忘记醒着时的疼痛;又怕母亲睡得太多,忘记分享她记忆里的宝藏。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宝库,有着一份不被重复的独特的记忆。

“与其饿死,不如犯法!”这么凝练的语言出自母亲口中,我有点讶异。母亲讲述起崔姐伙同她去剪麦穗的往事。

那是崔姐怂恿母亲时的原话,它一定对当时的母亲产生过很大的触动,所以历经半个多世纪还记得。那时正值饥荒,家家断粮,母亲的家已经吃了好多天萝卜缨子,牙都吃黑了。母亲不想饿死,便随崔姐潜到麦田里剪麦穗,回来揉下还没完全成熟的麦粒,掺在黑乎乎的萝卜缨里充饥。

母亲讲故事是信天游式的,想到哪,讲到哪,虽然有的故事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每次都会牵出新细节。那句“与其饿死,不如犯法!”我是第一次听到,看来智慧和勇敢不一定全写在书上。

今日三瓶水早早挂完,看母亲精神尚好,便鼓励母亲下地走走,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母亲说到奶奶的病和爷爷的被抓,那是爸爸家最难的时候。然后就说到村口的张奶奶了。

“没粮吃,煮饭吃;没草烧,大疙剂烧!”这是贫穷的张奶奶的语录。张奶奶穷,但是大方,肯帮助人。她的老公是个小个子,做不了重活,守着一个渡船,靠摆渡贴补家用,年纪轻轻就得病死了。张奶奶拉扯两个孩子,饱一顿饥一顿地勉强活命。我奶奶到沙沟去赎我爷爷去了,求爹爹告奶奶筹了三两金子做赎金,留下一双儿女在家,一个十来岁,一个五六岁,那便是我爸和我姑。大人不在家,爸爸和姑姑没有任何东西下肚。是张奶奶送来的几枝藕和半篮慈姑,救了他们的命。张奶奶的藕和慈姑,是以秋粮做抵押借来的。

“拿起刀官是张百万,丢了刀官去讨饭!”这是村人给张奶奶编的歌谣。张奶奶家是常常寅吃卯粮的。可是她并不愁,田里的稻麦还未成熟便被预支了,可是她愿意把这预支的幸福煮一顿饱饭给孩子,愿意把这活命的粮食分给别人家。

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母亲的整个脸孔是放光的。我知道,故事内容爸爸给她讲过很多遍,她也给姐姐们讲过很多遍,可是我今日听了,仍然有泪潸然。一定有同一种东西感动了爸爸妈妈,而现在感动了我。物质的缺乏永远不是最坏的,生命的终止也不是最坏的。

母亲不知道,她的小小的身躯里藏着一座金矿。

母亲的弱小一天天地暴露在我们眼皮下,但是她精神的强大谁也夺不去。因为她不是一个人活着,她的心里住着好多人,善良的,睿智的,勇敢的。

我要像母亲一样坦然地接受母亲的和自己的老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