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馋人汪曾祺的鳜鱼情结

2018-01-04 00:00:00    作者:张先军    来源:今日高邮

 

读汪曾祺先生小说《故乡人》,其中《打鱼的》描写鱼鹰捕鱼的一段极为精彩:“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汪老的语言是生动的,几近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鱼、鹰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他深厚的诗、文、书、画功底,更主要的是他有一颗爱生活、乐生活的心,擅观察的眼。鱼是鱼鹰捕的,鱼鹰是捕鱼人养的,作为岸上的看客,欢呼雀跃都是发自内心的! 明明写的是“捕鱼”,大鱼尚未入篓,已然想到“烧鱼”,恐无巨盘盛之!汪老何不写成清蒸鳜鱼?众所周知汪老是个知味者、美食家,食材选辨自然有矩可循,斤把重左右的鳜鱼适合清蒸,三斤向上的鳜鱼肉老,非红烧不足以得味,超过五斤以上的鳜鱼,红烧已不适宜,唯剁段炖汤,浓白似乳,鲜美无比,鱼肉蘸食以醋,可得蟹味!高邮传统饮食习惯中鳜鱼家常烹法多红烧、白炖,清蒸鳜鱼则是菜馆酒席之物。两只鱼鹰抬上来的鳜鱼至少在二三斤左右,用来红烧刚刚合适!

汪曾祺先生不怎么看得上的“只会说不会做”的袁枚,在《随园食单》“季鱼”条目写道:季鱼少骨,炒片最佳。其他烹饪之法或被袁公忽略。季鱼即鱼,鳜鱼也。 汪先生家乡淮扬菜中以鳜鱼为食材的名菜很多,如醋溜鳜鱼、叉烧鳜鱼、松子鱼米、牡丹鳜鱼。

汪老似乎对鳜鱼情有独钟,他在小说《金冬心》中写到盐商程雪门宴请两淮盐运道铁保珊大人,奢靡的盐商家宴:“花鱼不用整条的,只取两块嘴后腮边眼下蒜瓣肉。”小说《关老爷》写关老爷下乡“看青”的食单:热菜——叉烧野兔、黄焖小公狗肉、干炸活花鱼。汪老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鳜鱼》,文中通过徐文长的诗考证了“花鱼”应该是“花鱼”,“”是古代杂色的毛织品(音计),只是“”字生冷难识,还是字好认。汪老给鳜鱼的评价是最高的:“鳜鱼是非常好吃的,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做松鼠鱼,皆妙。”能与鳜鱼比肩的只有名贵的“灰鼠石斑鱼”了。可见汪老对鳜鱼的宠爱有加,同样的内容在散文《鱼我所欲也》一文“鳜鱼”篇中再次出现,尤其是一九三八年在淮安中学借读期间,多次吃过干炸花鱼,印象深刻,多年不忘。关老爷的菜谱“干炸花鱼”出处来自十八岁的美食体验。

站在岸上观捕鱼,转眼已是扑鼻香。汪曾祺先生的思维是跳跃的,又是合乎情理的,甚至是顽皮的。文字之外,仿佛可以看见老汪头双手端鱼上桌,解下围裙,倒酒满杯,持箸在手,眯眼微笑,人间烟火,百年不凋!

鳜鱼,一种普通的河湖水鲜,在文化人的眼里终归是文化,在美食家的眼里终归是美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