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00:00:00 作者:陈红梅 来源:今日高邮
小镇上的教师安居楼与居民小区之间,有一大块空地。本来是搞绿化带的,不知什么原因,一直空着。于是这块空地就成了师娘们的小菜园。
这整块的空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中间用红砖或灰砖铺起隔开,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一年四季,青菜、萝卜、韭菜、药芹、大蒜、豇豆、黄瓜……各色各样的品种,轮番上阵,前赴后继,好不热闹。
最精致的要数张师娘的菜地了,儿子在蔬菜种子公司工作,她常常从那儿带些不同品种的种子回来种植。她把菜地平均分成两块,每块里面又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她在上面除了种几样大家常见的菜种外,另有好几种较稀奇的,什么菊花脑、马兰头、蒌蒿、西兰花……每样都是一点点。就拿那个韭菜来说吧,在她的小格里只有两行八棵,不过它们长得都相当茂盛。当你想说割两棵尝尝,再看看总共就那么几棵的时候,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了。要是有谁不自觉真的吃了张师娘的菜,放心吧,她不会骂你的,但她会说:“我就这么两棵,你看你割回家吃了,我自己吃什么?”说得你无处站脚,恨不得吐出来。
张师娘的西边是李师娘的,她的菜地里不但品种少,而且都是些老品种。夏天豇豆、芋头、山芋、毛豆,就这么简单几样。毛豆才能吃,她就开始送人,送他两棵,送你三棵,不到一周时间全都送完了,连种子都没有留。
吃到她毛豆的人逗乐说:“李师娘,我们是好吃不留种!”
她笑笑说:“下年再买呗。”
马师娘的菜地分成四个方块,除了韭菜外,正常保持三到四个品种,都是最常见的蔬菜。一块韭菜占了整个菜地的四分之一。夏天的时候,一块苋菜,一架豇豆,一架黄瓜,几行茄子;秋冬季节,青菜、萝卜、大蒜各占一块,看上去倒也是干脆利落。马师娘栽菜是很考究的,栽菜前,她都要提前几天把菜地翻挖一遍,晒上几天,洒上底肥,然后用锄头一下一下地将泥块弄碎。那些原本很大的泥块,在她的锄头挥舞下,碎成细细的,就如那细沙一般,细腻、平整。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拔菜秧,现拔现栽,她说这样菜才更容易活。那些鲜嫩嫩的小青菜精神抖擞地站得笔直,整整齐齐,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学生在操场做操呢。马师娘勤劳能干,整个菜地就数她的菜最显眼了,数量既多,长得又茂盛,常常惹得路人眼馋。要想吃菜你得事先打个招呼,否则,少不得招来她的一顿臭骂。
王师娘人称“闲人王大妈”,其实她忙得不得了,她是个体专职司机,爱好书法,闲暇时偶尔也会免费帮左邻右舍修修家用小电器之类的,还特别爱听些家长里短的闲事。
王师娘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练字创作上,练笔之余种种菜。她的菜地最大特点是乱,人家都是用砖头围成方方正正的,她家的菜地却不是,歪歪扭扭不成形。
她的菜地除了形状不规则外,里面的品种也很混乱。单是韭菜就有两块,一块大点,一块小点。她的韭菜是真的好吃,每年冬季,她都会弄来鸡粪,给韭菜施上一层厚厚的有机肥,然后一整年都不施肥了。西边吊瓜旁栽了三棵秋葵,东边芝麻棵里又长两棵秋葵。豇豆架上不知哪来的一棵丝瓜,茄子、西红柿、玉米,或横着或竖着。最有趣的是那几棵吊瓜,穿过秋葵、越过辣椒才爬到了主人为它们精心设计的架子上。吊瓜架四面及中间钉着半人高的小木桩,上面横竖放几根竹竿,拉上布条,吊瓜藤爬满了架子,就像个绿色的大棚,下面长着些杂草。有几棵不甘寂寞的狗尾巴草居然冲出了吊瓜架,调皮地欣赏着外面的世界。有人建议把它们拔了,王师娘不听:“长着不是蛮好看的,又不碍事。”还别说,那景致确实别具一格。
王师娘栽菜了。“小王,泥块这么大,怎么栽啊,我家有锄头,拿给你把大垡头破破碎。”对面小区的钱奶奶说。
“不用了,没有事的,泥块大菜照样好栽的,水一浇菜与泥土靠实就行了,不愁它不活。”
常听到有人质疑:“王师娘弄菜一点不考究,瞎弄,蹊跷呢,还就长得好。”
一块地栽好,还剩一些菜秧。她又跑到吊瓜架下随手挖一块。吊瓜架禁不住风雨的考验早就倒了,残存四分之一吧,还有两三个吊瓜孤独地吊在那。倒下的那部分她也没有清理干净,更没有整理,还留有竹竿、布条、木桩的残骸。她说,烂了可以当肥料。这倒也罢了,重要的是因为前期弄下水道,这原本表面平整的地面一场大雨后塌陷了,按理现在挖地栽菜,应该把塌陷的地方填平了。可她才不管呢,低就低,照样把菜栽上去了。
“你怎么不弄平啊?像什么样!”钱奶奶问。
王师娘一点不在意地说:“这跟书法创作一个道理,高低不平才会显得错落有致!循规蹈矩不行,杂乱无章才是最高境界!”钱奶奶听得一脸茫然。
师娘们的小菜园,四季常青,鲜活可爱,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温馨,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