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4 00:00:00 作者: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曾下放我们村的几个男女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走走、看看,其中有位名叫周锦香的女知青,见到她,有人笑称:“沙奶奶来了!”这一打趣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学唱“样板戏”那会儿,我们村(当时叫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特别到每年的春节前两个月,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加班加点排练样板戏和其他说唱等曲目。下放知青和回乡知青成了编演文艺节目的骨干力量。周锦香等在宣传队里挑大梁,她除了自己演好角色,还指导帮助其他演员进入角色,演好戏、曲目。
几出样板戏,《沙家浜》成了我们村年年演出的保留节目,因为我们高邮老乡汪曾祺是该剧的编剧之一,家乡人对这出戏有感情。有一年重排《沙家浜》,我也成了戏里的一个群众演员。在第二场《转移》里充当了“男甲”还是“男乙”,实在记不清了。沙家浜地区跟我们家乡一样,是水乡,新四军转移,需要船呀。胡传魁、刁德一们将沙家浜一带的船只封锁了,然而,为了和敌人斗智斗勇,还隐藏了几只农船在芦荡里。戏剧里,有人问:“船在哪里?”“在镇西北角!”我就只这一句回话,说完,这场戏就再也没有我的什么事了。在下面的场次中,也极少戏份。我以为我就是个“跑龙套”的。尽管当时还没有群众演员的说法。
当然,我在宣传队里还有更重要的角色:编写“三句半”“快板书”“小演唱”等曲目,都是根据当时开展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等形势,以及家乡好人好事等,现编现演。
后来,村上一名青年人,出去打工,谋了份替剧组开卡车的差事,他说除了跟剧组走,装人,装道具,有时还在影视剧里当当群众演员,多得些收入。一次,我无意中说起了当年演《沙家浜》的事,他纠正说:“群众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只在人堆里走走,或做些导演规定的动作,整出戏拍下来,甚至镜头里都找不到你。有台词,哪怕只一句,就是角儿。”
哦,原来,我演的是“角色”,戏份再轻,角色再小,也是角色。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走走场子、跑跑龙套的“群众演员”,都是些“角色”,只有看重自己,珍重生活,才能进入角色,演好人生这出剧。再卑微的人生也是人生。有什么理由轻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