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8 00:00:00 作者:黄学根 来源:今日高邮
首创于1964年8月的职中——高邮县职业中学,校牌挂于西大门,面朝中山路。向北500米就是中市口。校址为1962年停办的“邮师”。北大门通百岁巷。“文革”前夕,驻邮部队用师范东半,他们走北大门。职中的南小门通前观巷。职中用的西半边,八个大教室,六个小教室。后面,不少地板房(有的是风琴室),可作办公室或者生活用房。路旁梧桐成行,操场南边缘有三棵银杏挺立。
1965年2月我从“临中”调入职中。从校长到教职工共十数人。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机电班(后来改叫农机二班),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兽医(清一色男生)班、蚕桑班,共三个班。 当年秋,增加了农机一班,60人,两个蚕桑班,可见生源无忧。没有现成模式,职中人第一学期边筹建边探索。先是文化课为主,这之后调整为半工半读。目标是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技工等。
1965年春至1966年“文革”前,我的亲历表明,学校确实践行了新的办学理念。明显与全日制不同的是开门办学,见习实习,走出去与工农相结合;请进来,技术员老师傅上讲台。2月底3月初,兽医班到兽医站,参与春季防疫,打疫苗;分组背药箱到农村学习小猪阉割。蚕桑班到蚕桑场,全程参加春蚕的喂养,老师同往。多管局派专业人员指导,有郑以阔老师及马姓女同志。
我在的农机二班,先请水泵厂精通柴油机又有文化的六级技师,在教室结合挂图扼要讲解柴油机的结构原理等预备知识,进而开到位于泰山庙南侧路西边的灌排站,十天时间,由管、沈等师傅分组给学生于室外讲发动准备与要领,现场演示,从单缸到多缸,边拆边讲机体各部分的零部件名称、功能及进排气、油路、润滑、冷却、传动等诸系统。最后是装配的技术关键、常见故障,尤其不得断冷却水与润滑油。近距离观察、聆听,学生清楚这就是一门专业课。师傅直观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着年轻人,在场老师也为之佩服——到底是白毛老手哦!
3月下旬,农机二班多路到农村跟随农机局机耕队的机工实习,三个老师分在司徒、张轩、伯勤三个公社带队。看吧,日本产柴油机作动力,用钢丝绳牵引安装双铧犁的小木船在水田里来回穿梭,犁铧铲土卷作浪,一天能耕二十多亩,比牛快上好几倍,确是新鲜。耕完这队移师另队。有些师傅善于指点,敢于放手让学生操作,两三周后就有能逐步顶替师傅者。他们与师傅一起由生产队管饭,单独住,多是稻草地铺。风吹日晒雨淋,从春寒料峭到夏阳微热,直至回城吃粽子。不仅学到了机耕知识,更可宝贵的是艰苦生活的磨练。有的同学睡在鸡舍旁,有的生了虱子。除一工伤外,无一请假上城。带队老师心系学生,整天穿小巷,跑田埂,找机船。常与学生同吃同住,甚至半途在农家自炊,起早贪黑,迷路麦田。学生安心,农机局干部满意。
经冬寒,方知春暖。返校后学生十分珍惜文化课,秋天进厂跟班实习,更加顺心、专心。进厂前,请工业局许可成工程师讲机械制图、金属加工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进厂后,由安全科派员专讲人身与设备安全。分到各式机床,数人进了翻砂车间及热处理室。师傅言传身教,三四周下来,各车间都有冒尖的学生能顶替师傅简单操作。有的削铁如泥,有的摩钢如镜,有的翻砂成型。难忘高炉出铁的下午,翻砂车间里老师与学生帮工人师傅一起抬铁水,给沙箱浇注。学生能吃苦,又顶用,厂领导非常高兴。师生上进,职中健康向前,且逐步解决了关键的师资问题。一是干中学,急用急学,自行转化。原文化课老师校外实习中,跟学生一起从见习到动手,随师傅摸爬滚打,补己之短,渐成里手。像两个生物化学老师,指导兽医班校内饲养,解剖家兔,剥制标本;指导蚕桑班校园栽桑养蚕。二是如前所述,借用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经过实践的原任老师当助教。三是调入,1965年8月从滨海农场调来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本科生,不久他全身心带领学生制作了难得一见的牛骨骼整体模型,见者驻足。四是送出委托培养,1966年3月至8月派理科老师去南京专修机电。着眼长远,学校添置了图书及基本设备,如物理仪器、电动机启动设备、充电机、机械传动装置等。
可惜,“文革”风云变,1968年省教育厅38号文件下达,职业中学停办!
职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能力、兴趣、爱好早点分流,发挥所长,免挤“独木桥”!上世纪八十年代职中的崛起,昭示职中是“大工匠”的摇篮,当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