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土瓮瓦缸及其他

2018-01-22 00:00:00    作者:潘国兄    来源:今日高邮

 

爷爷是个手艺人,奶奶是教书先生的女儿,他们俩走过不少地方,没吃过大苦,也没挣到大钱,为避战乱,从城市到乡下来了。

爷爷奶奶长衫长裤,裤脚一直垂到脚面,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是种田人。本家族长发话了:先生不像先生,秀才不像秀才!不饿死,烧高香了!他们暂时寄居在族长家。

爷爷奶奶要争口气,把日子过起来。

天下之大,只有这衣胞地可留。离了族长家,爷爷奶奶把大船靠在水湾里。岸上的高地,曾经有爷爷的童年,有祖屋。民国三十年的洪水,祖屋被冲毁了,自此一家人开始漂泊。曾祖父曾祖母客死他乡,爷爷摇一只木船回来安葬。大伯留在江南,父母安葬也没有回来。爷爷不打算走了。在岸上搭了棚屋。葵花杆为壁,草帘为盖,过了一段艰苦日子。

他们开荒。开了荒没两三年,荒地变熟地,土地却被夺走了。只好典种人家的田。经过两三年奋斗,爷爷终于买回了破落户人家的旧木料,一家人抟土做砖坯,推倒旧棚屋,砌了五架梁的房子。奶奶一看,房子有了,却缺少家具。爷爷荒废的家园一棵树也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木匠手艺不能凭空造出家具来。奶奶动开了脑筋。

奶奶想把房子变得更像房子。她把砌房子挖来的黄泥,混合着稻草,用脚踩熟。踩熟了的黄泥可塑性极强。奶奶用它垒土瓮:上小下大中间凸的,正圆形的,椭圆形的,扁的,高的,甚至还有方的。

奶奶简直迷上了泥塑。她是一个爱干净的讲究条理的人。她要她的家里,物品都有归处。盛小麦的,盛稻子的,盛五谷杂粮的,盛牲畜饲料的……都需要专门的器具。奶奶按着功能的不同,垒着她需要的不同的物品。家里随处可见奶奶的泥塑作品。

有了这些泥制品,家里仿佛很像殷实之家了。

等到他们的长孙未满一个月夭折,爷爷把目光射向那些大大小小方形的土瓮,心中陡添怒火。他把它们砸了个稀巴烂:棺材!棺材!你弄这些棺材干什么?奶奶含泪清除那些她辛辛苦苦垒起的家当。

我小时候也见过家里的土瓮,只是内壁刷了石灰。这样,土瓮既结实,盛粮食又不怕虫蛀。但是再结实的土瓮,也抗不过老鼠的嘴。我看见母亲年年修补土瓮,堵老鼠洞。老鼠哪里堵得住?老鼠为患的年月,我们家无比地尊猫,因为猫能克鼠。寂静的夜里,老鼠,猫呼哧一声窜出,老鼠惨叫一声,声息全无,是深夜上演的惊悚剧。后来土瓮换成了瓦缸。家神柜两端,本来是两只经常需要修补的土瓮,现在是两个能盛几百斤粮食的大缸。我们住着的西厢房里,有一口头号大缸,大约占了房间容积的四分之一。那是父母亲的荣耀。它的上面还会圈起稻积子,一圈一圈地盘上去,直至屋顶。那么大的大缸,还是新房刚砌、间壁板未立时挪进来的。以后它就再也不能挪出去了,直到20余年后房子推倒重建,大缸才被请出来。这时农户已不再费心储存粮食,留一点口粮,其余全部卖光。口粮也留得不多,人口大都不在家乡了。

谁也不担心揣着钱挨饿了。

如今,那些年人们为了储存幸福储存安全感而垒的土瓮,买的大缸、稻积子,全都失去了用场。我的眼前还晃着奶奶脚踩黄泥、手抹土瓮的情景……一代人的希冀终于成了我们脚下坚实宽广的道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