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00:00:00 作者:戚晓峰 来源:今日高邮
在陆老师的画室里用餐,浪漫,艺术,奢侈。
在那里,可以听到莫奈、凡高;听到油画的色彩、色相、色度,油画的三维、二维和黑、白、灰的应用。还可以听到“三黄鸡”制法、醉蟹的秘制、雪蛤的吃法以及干煎带鱼、罗宋汤。
陆老师,大名陆仁平,上海人,清华大学美院油画大师班研究生,祖籍高邮。我在上海当过兵,和他年龄相仿,性格相投,对人、对事的认识上也大体相同。
他平时话不多,但高兴起来话不停,酒后说话格外流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生活很简单,就四个字——绘画、喝酒。
绘画。他大老远从上海来到家乡高邮,以《画说高邮》为主题,整天城市、农村到处转,经常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美景,以独特的视角、新的表现手法,宣传高邮,推介高邮,美化高邮。我觉得,这是他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定位,一种坚守,一种态度。
陆老师喝酒,需要有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菜。酒也是有内容的,几杯白酒下肚,再弄两瓶冰啤压底,他说这种喝法快活。我觉得,这又是他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豁达。
陆老师喜欢自己做菜,享受那种做菜的过程。试想一下,一个画家,拿画笔的手,能做出怎样的菜?经过几次实地察看和品尝,我觉得基本代表上海味。
我对上海男人做出的菜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跟几位战友经常到南京东路品尝美食,一路的沿街小店都是一些年轻的上海男人经营。店不大,环境、服务、菜品很考究。从小小的调味碟就可看出他们的用心,薄胎瓷碗,生抽、香油、香葱、香菜、白糖少许,味道非常鲜美。多年后,我仍喜欢这种特制调料。尝过他们做的菜,才知道精致的真正含义,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那个年代上海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专属的那份精致了。
我在陆老师面前嘀咕,想找机会重温那种难忘的记忆。陆老师调侃说,我可以帮你重拾和恢复。没多久,他特意买一只草鸡,在厨房做起了他认为最拿手的“三黄鸡”。他拎鸡腿走水的神态,跟拿画笔一样一丝不苟。制作流程严格,切出的三黄鸡是白里带红,外酥内嫩,秘制调料,最后再配上海老黄酒、城隍庙五香豆,正宗一个上海味。
无论是在画室还是在厨房,陆老师喜欢扎条花格围裙。这条围裙,曾多次让我视线进入混淆模式,总在他的绘画与烹饪之间游离难辨。
前段时间,他打电话给我说准备做道菜,吃了打个嘴巴都不愿意丢。我问,什么菜?他说,罗宋汤。
说到罗宋汤,一下勾起了我的回忆。三十多年前,八十年代初的味道,也是我刚踏入军营的上海记忆。我喜欢这味道,酸中带甜,不失肉香,是西餐里的一道主打汤。我起初没接触过西餐,只在电影里看过。一次公差,副连长提出吃西餐,坐下后,刀叉怎么个用法都不知道,特别还有几个女兵一同用餐。为了不给高邮人丢脸,佯装上趟洗手间,快速观察周围人的使用方法,再回餐桌时,自然一切顺手了。副连长问我点什么汤。我想,那时的上海人喜欢叫外地来的人为乡下人,我看罗宋汤貌似乡下浓汤,价位应该不高,就点它。
我跟陆老师说,你的罗宋汤是不是乡下浓汤?他忙用上海腔调解释道,别瞎说噢!我这罗宋汤用了十几种材料,里面内容是很丰富的,制作工艺也复杂得很,牛肉汤锅底,还用到黄油、淡奶油,西红柿熬制成糊状,是正宗的西餐做法。饭前每人先尝一碗,味道确实不错。
陆老师除了绘画、喝酒以外,喜欢一个人骑行在大街小巷,到处逛,到处看,到处画。老街上的包子铺,后巷的小面摊,邻人家里一只猫,农民后院一洼地,都是他眼中的作品,心中的艺术。他说用画说高邮,留下的是一个个抹不去的乡愁。在街上,只要看到一些违反道德或不文明的事,他还喜欢停下来制止或劝阻。去年创建期间,他看到一个骑赛车的人逆行,就赶上去把他拦下来,说,你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是棒了,但你逆向行驶,违反交规,更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脑子噢!说得那人无语。我问他,你这样说,人家听不听得进去?他说,他是错误的,会自惭形秽,会听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