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看电影

2018-02-08 00:00:00    作者:方春荣    来源:今日高邮

 

2017年我到影城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另一场是国内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芳华》。

现在的影城有多个放映厅,同时放映不同的影片,每个放映厅百十个座位,一律的软席,银幕巨大、音效极佳。不是我记忆中的那种千人电影院了。

在没有现代视讯技术以前,电影作为宣传和娱乐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时候我们小城只有一家电影院,那可是一个全城最热闹的所在。入夜,电影院前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两个售票窗口前排队买票。遇有热门影片,一票难求,“黄牛”就来劲了,广场上三个一圈,四个一团,讨价还价,各得其所。小摊贩在人行通道两侧摆放小摊,有的在脖子上吊一个小匾筛在胸前,向看电影的人兜售瓜子,香烟(香烟可认支买的),青萝卜,削皮后白嫩的荸荠串,叫卖声一片。观众用二分硬币向小贩舀两小汤匙葵花籽,于是电影院里一片嗑瓜子的咔嗒声,满地的葵花籽壳。可不像如今到影城看电影一律爆米花加可乐的标配。

那时每晚放两场电影。第一场未散,第二场就开始检票了,进去的人拥挤在内厅候场,等待左右两扇正门打开,看完前一场的观众从侧门撤出,第二场的观众尾随着进场,不一会儿,一千多人的院场就座无虚席。灭灯,一束光芒从后上方的放映孔射向银幕,电影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停止了所有故事片的放映,很多影片都成了“大毒草”,能看到的只有数得过来的几部,比如《列宁在十月》《地道战》《南征北战》,阿尔巴尼亚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段子:“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朝鲜电影哭哭笑笑,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1972年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时,真是万人空巷,四乡八镇的都赶来城里看电影,我表哥一家从司徒乘船来回两天,在我家住了两天,才等到一场电影。可见当时人们对娱乐和精神养分的渴求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卖花姑娘》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情感影片,赚得了多少人的眼泪!其主题歌也风靡一时。

1978年以后开禁了好多故事片,八十年代电影院走到了顶峰,我们小城也有了三家影院,同时放映一部电影时由送片员穿梭“跑片”,其时看电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经典戏曲电影《红楼梦》复映时,那种渴求的火爆场面,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影院从清晨六点开始放映,一直排场到深夜十二点,一场接一场。场次是按团体和单位安排的。记得我们单位就是早晨六点至九点的一场。睡眼惺忪地一大早就跑去看电影,想来真有点奇怪。

到了九十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黑白换到彩色,小屏换到大屏,无线换到有线,如今已流行网络电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颠覆了传统,电影院也曾一度风光不再。

其实,自从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影视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大放异彩。八十年代开始的电影商业化,1994年开放好莱坞大片的进口,国产大片也层出不穷,好戏连台。现今国产影片年达六七百部之多,2017年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这些都说明电影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现在虽然一部手机在手,即可大饱眼福,任何资讯、娱乐内容无所不能及,但看电影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不但不磨灭,而是成了新宠,我们小城也有了两三座影城,每个影城有多块银幕,放映不同的影片,任由观众选择,一些热点大片也能和全国同步放映,观影的环境和享受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跟上潮流,不妨常到影城坐坐,赶赶时髦,享受和体验久违的大银幕的光影世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