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8 00:00:00 作者:淖柳 来源:今日高邮
雪天,我宅在家里,再读汪曾祺的剧本《雪花飘》。窗外的雪,剧情中的雪,在我眼前飘洒;浩然的小说,汪曾祺的剧本,裘盛戎的表演,以及由剧本引起的悲、喜剧,在我脑海里回放,我时而寒冷时而温暖。这种寒、温交替的感觉,像漫天的雪花飞舞着、浸润着。
雪花飘至何处
1954年,汪曾祺创作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6年,北京市京剧四团演出《范进中举》,奚啸伯主演,并获得北京市戏曲调演京剧一等奖。1957年,汪曾祺因提了人事工作方面的看法和建议,被定为右派。次年底,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科所劳动改造。这期间,汪曾祺照样观察、思考、阅读、画马铃薯,对戏剧仍是情有独钟,有时还在“堡”里参与和指导文娱演出,唱山西梆子,参演小歌剧《三月三》、独幕话剧《十六条枪》,画布景,为业余演员化妆。1960年他被摘帽。1961年底,在时任北京京剧团编剧杨毓珉的帮助下,汪曾祺因编剧上的造诣被调回北京进入京剧团做编剧工作。汪曾祺从“随遇而安”到“随遇而兴”,一手写小说,发表《羊舍一夕》《五全》《看水》等;一手写剧本,独自或参与创作《王昭君》《凌烟阁》《杜鹃山》《小翠》《沙家浜》等戏剧。汪曾祺编剧才华与成果的影响,从基层走向高层,从北京走向全国。
1965年10月,北京市委要求京剧团创排几个现代小戏,赶在春节上演,让群众在新年看到新东西。为了“新东西”,汪曾祺铆足了劲。汪曾祺的法眼,瞄上了当红作家浩然,决定着手改编他的短篇小说《雪花飘》。《雪花飘》写于1961年12月,字数2604,发表在次年1月的《北京日报》上。改编后的剧情,是描写退休机车司机陈大爷,在家中安了公用电话,热心为群众服务。元旦前夜,陈大爷接到某厂发电机出现故障,急需技师回厂修理的传呼电话,顶风冒雪寻觅技师所在的亲戚家,并且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历经周折终于把口信送到。汪曾祺看中浩然的《雪花飘》,可能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与上级要求对路。《雪花飘》立得住,人物新,事迹新,风尚新,对上对下都能捧出“新东西”。二是与自己的理念对路。汪曾祺十分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以他们的平凡故事滋润、温暖人心。三是与引导社会对路。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批批斗斗、打打杀杀成了主流,《雪花飘》歌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有温度的人文环境,与改编者、广大群众的理想社会相吻合。汪曾祺逮住这篇小说,改得顺手,很快将小说“飘”上舞台。
两个《雪花飘》的比较
汪曾祺是改写(有时重写)改编高手。他改编《雪花飘》,是花真功夫的,也放得开。汪曾祺改编成京剧的《雪花飘》和浩然的小说《雪花飘》(以下简称“汪雪”“浩雪”)相比,有了值得借鉴的变化。人物有所变化。“浩雪”:出场人物只有两个:陈老太太和技师。“汪雪”:将陈老太太改为陈大爷,出场人物多了李小红、小红妈(陈大爷的邻居)、二十四号住户康老头,将技师定姓为“余技师”。道具有所变化。“浩雪”: 陈老太太的新毡鞋,一条绿毛线围脖;“汪雪”:陈老大爷的围脖、手电筒,余技师抓回的中药。情节有所变化。“浩雪”情节直线式,缺少起伏,接到厂里打来的电话,请帮助寻找在老丈人家过年的技师,只知道技师的爱人姓张,不知道门牌号码,陈老太太尽心找到了技师。“汪雪”曲折有加:一是厂里电话说出门牌号码是十条四号,但十条四号人家不对,又去找十条十四号、十条二十四号等;二是陈大爷的老伴陈大妈陪康老头闺女去医院接生,康老头责怪陈大爷雪夜里,为送传呼而得三分钱小利,几次雪夜打扰他,由烦到怒、由怒到喜(后来得知女儿平安生下男孩);三是设计陈大爷找不着技师丈人家,找街道办主任打听,并和小红分头去找,途中陈大爷与抓药的余技师相遇,小红帮技师继续送药,余技师赶往厂里修机器;陈大爷再折回十条二十四号,向康家报喜。
汪曾祺创作小说,不喜欢太情节化。他认为,过于情节化的小说会失真。为了舞台演出需要,“汪雪”比“浩雪”复杂多了,无论是人物、道具还是情节的变化,都符合生活真实、故事逻辑和剧情冲突,收到了小戏不“小”、戏中有“戏”的效果。
雪花乍暖还寒
一代京剧大师裘盛戎早就想演现代京剧,可惜没有合适的剧本。汪曾祺的《雪花飘》,到了裘盛戎的手里,裘十分喜欢,戏排得很快,一周就出来了。彩排时,幕一拉开,裘盛戎饰演的陈大爷出来唱了四句“二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醇厚的裘味儿中透出的自在、从容,加上质朴、开朗的动作神情,编者汪曾祺和导演刘雪涛大加称许:“真是这里的事儿!就是这个味儿!”由名丑马富禄饰演的狭隘自私、因被打扰而对陈大爷“冷嘲热讽”的康老头,很是生动传神,为戏增添了色彩和波澜。由于改编者、主演者“狮子搏兔”般的全力以赴、精心构筑和艺术创新,《雪花飘》的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凝聚着前辈大师的心血、智慧和才气的精品,深受广大观众、听众的喜爱。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兴起即被禁演。
禁演的“理由”是,陈大爷在剧终前,看到邻居小红妈到陈大爷家,帮其热好饭、烫好酒、熄了火(陈大爷外出传呼忘了熄火),深为感动,唱了最后一段:“谢你的心、谢你的情,多谢你一片真心为旁人。同在天安门下住,不是亲来也是亲。漫天风雪不知冷,北京城,有多少人,同心协力迎新春。愿将一杯暖肠酒,献与红色热心人。”只因这段唱词中的“同在天安门下住,不是亲来也是亲”,被说成是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1966年文革开始,汪曾祺因右派“前科”,和《雪花飘》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又被关进牛棚。当年,裘盛戎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也因该小戏,被隔离审查,并被抄家。文革间,裘盛戎哀怨、烦闷之时,还关上院门,高叫:“定弦!”再唱一段《雪花飘》。
雪花点点慰英魂
裘盛戎生前很喜欢《雪花飘》,多次表露要将其作为裘派的保留剧目之一。裘盛戎的传人方荣翔于1985年,在第二次心脏手术后不到10个月内,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忍着刀口的疼痛,在大雪纷飞的实景中,成功拍摄电视艺术片《雪花飘》,并将唱词连谱整理编入《裘盛戎唱腔选集》。方荣翔在拍摄时,依据新形势、新发展,对剧本作了些改动。济南电视台将稿酬送给方荣翔,方荣翔寄给汪曾祺。汪曾祺收到后,当即退给方荣翔,并附信感慨推辞。由此,足见汪曾祺的文品和人品。
因《雪花飘》和裘盛戎结下深厚的情谊,汪曾祺写过怀念裘盛戎的散文。1985年,汪曾祺和梁清濂合作撰写剧本《裘盛戎》,写得情感真挚、得心应手,人物活灵活现。但就是找不到能够胜任裘盛戎角色的演员。后来,寄希望于裘盛戎的儿子裘少戎,因其不幸英年早逝,便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这不能不说是汪曾祺的一大憾事。
如今,汪曾祺、浩然、裘盛戎、方荣翔等都已作古,但他们的情怀、艺术和精神,犹如漫天的雪花,浸润大地,报春人间。《雪花飘》中的平凡小人物,依然生活在大众之中,常常给我们以温暖和感动。轻轻的雪花,在空中飞舞,融入大地之后,就变得异常深沉。眼前的雪花,正在追思一代大师们的英魂,追思得那样诚挚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