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00:00:00 作者:杨正彬 来源:今日高邮
潘国兄,我高邮师范的学长,单位的同事,工作之余的文友。她年幼体弱,及至中年,一直病痛缠身,饱受疾患痛苦,但因年少时的梦想追求,始终顽强抗争,奋力前行,让平凡的生活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散文集《鹁鸪声声》,是她生活的感悟,是她心血的凝练。她用女性特有的易感、细腻、执著、深情,去观赏、谛听、凝思、呼唤,或浓或淡,悠长旷远,摇曳心旌,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安宁。
她记人,珍惜缘分。写家人,有毫无印象的奶奶、性格奇怪的爷爷,有行走江湖吃百家饭的父亲、心心念念操劳一生的母亲,有勤劳早熟的大姐、瘦小懂得保护的二姐、机灵敦厚的妹妹、深得宠爱却能紧跟时代的弟弟,有不多言语勤恳善良的丈夫、聪明懂事学有所成的女儿;写亲戚,有爱唱歌的表妹美玲,有朴素精明的姨母;写老师同学,有尊敬的两位姓周的小学恩师,有师范里山外高人般的莫绍裘老师、儒雅方正的张树生老师、口若悬河的朱副校长、声若洪钟的吴勃主任、慈祥可亲的吴辛校长、年轻潇洒的程军老师,有一起追梦的雪琴、情同姐妹的顺英;伙伴,有杨家河水边的孩子,根子、小五、陈家兄弟、卢家的几个出类拔萃的子弟、花季凋零的虎娣、贫苦挣扎的陈八;单位里的勤杂工老衡;路边的小商小贩……各色各样,都是身边熟悉、凡俗而又伟大的人。他们给了她生命,给了她爱,给了她无限的美好和快乐。作者用笔描画他们,记录他们,无疑,是充满感激的,是无比珍惜的。这种情,这种爱,是天地间最纯洁朴素、最真切深厚的,也就能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她写景,真切平静。在她的笔下,杨家河的寒暑春秋,无不充满生机,撒满笑声;乡下的夜,有声有色,如梦似幻;驾舟湖中,清幽深邃;湖边绿洲,芳草萋萋;春夏之交,麦子将熟未熟;小镇的紫藤萝花开,香榭丽玫瑰花红;雨由小到大,如剑似铁;野牵牛、鸢尾花、婆婆纳、风信子,蓝色之爱……耳之所闻,目之所及,在作者的笔下汩汩流淌,源源不断,饱蘸家乡水汽,浸透芳香的泥土气息。有概括,有具体;有工笔,有写意;或紧密,或跳跃;仿佛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对自然的随手截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事雕琢,真挚冷静,这种细致的白描,浓郁的原生态风格,体现了她的思想,流露了她的情感,使人享受,令人陶醉。
她状物,摹形绘神。声声啼鸣的鹁鸪,是乡音的萦绕;阵阵飘香的粽箬,是亲情的牵绊;一路的香樟,是一座城的记忆;女儿手工制作的手镯,是母女孝心的接力;幽香的栀子花,是满屋清芬中的泪花;歌唱不停的白头翁,是歌者的且行且吟;难忘的泡桐,是故土杨家河的眼睛的凝视,是但愿有方寸之地栽种的怀念……一枝一叶总关情。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心有灵犀,这些微不足道、俯拾皆是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无不富有诗意魅力,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憧憬抱负。
她叙事,从容生动。《童年纪事》里钓鱼,讲故事;《家乡的年》里溜冰,炸炒米,杀猪,贴对联,拜年;《水边的孩子》里爬树,粘知了,钓鱼摸虾,打水激子;《那时我们年纪小》里梳辫子,放风筝,摘瓜,扒山芋,砍甜芦粟,唱歌,彻夜长谈;《糖锣声声》里买零食,挑玩具……淳朴的风俗,日常的故事,自然而随性,平淡而从容,如同铺展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与世本无争、胸中有追寻,特别是疾病缠身、对生命更为珍爱的人的一种感念,一种回馈。
至此,回头再看潘老师的《鹁鸪声声》,不难发现,她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不去哀怨,没有消沉,心中有爱,笔端生情;浮想联翩,思沉虑深;由此及彼,字含机理。她的作品,抒写亲情、乡情、友情、爱情,思索、展望过往和未来,几近不动声色中,让读者畅饮了一壶浓得化不开的美酒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