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5 00:00:00 作者:葛文斌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老家周巷是地道的水网地区。那里河多、桥多、路窄。
先说桥吧。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全乡没有一座像样的大桥,绝大多数是用树棍搭起来的小桥,让人一看就心惊胆寒,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稍不留意就会跌落河中,常有不会游水而被淹死的。遇到下雨天,过桥更困难了,一些老人和小孩只好在小桥上爬行而过。
再说乡间小路。天气晴好,出门还不算难,每逢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就麻烦了。因为这里全是乌泥粘土,人走在上面,泥土拌着雨水粘在鞋子上,越粘越大,像个脚镣,拄着拐杖也寸步难行。一些从城里骑自行车下乡来工作的人就更叫苦不迭了。晴天在狭窄、高凹不平的道路上颠颠簸簸,艰难骑行;遇到雨雪天气,车盘里塞满了泥土、杂草等,不但骑不了,推也推不动,只好扛着车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寒冬的早晨,我去离家三里路的陈钱小学教课,因为风狂雪暴,道路泥泞不堪,一失脚滑进路边的沟渠里。当我爬上渠埂时,下半身湿漉漉的。回家换衣服、鞋子会影响给学生上课,因此,我忍着寒冷,一步一滑赶到学校。
如今,随着农村“通达工程”的实施,水泥路面一直铺到我们家庄台上。村民下田、下荡干活,都走在水泥路上,轻松地哼着乡间小调。农作物收获时,车辆可以一直开到田头,省时又省力。许多人家都买了私家轿车,带着家人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