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我刚入职母校临泽中学任教语文的时候认识顾汝中先生。原来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在他门下就学的幸运,也算是颇有些遗憾的事情——可早就听说顾先生的风骨与学问,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特别是精于传统旧学却理念新颖且不落学理人事的俗套。所幸我到临泽中学工作以后,顾先生仍被单位返聘在岗教书,同在语文组又被指定与我们新教师结对“青蓝工程”,有了师生之谊,也就有了更多的交往了。印象非常深的一次,是我的一次公开课之后,大家都点评结束请顾先生发言,他开场白是:好的不说不会跑掉,我来提几点意见。我记得那一次他提了十几条具体意见,我虽然脸红且难堪,但即便是我后来结束了短暂的教师生涯,依旧记得听到这些铮铮之言时候的感动。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可是一个当面批评你的人其实更加地可贵——不怕你不开心,就怕你不明白。比之于当面的虚浮的恭维或者背后的指指点点,这确实是有君子之风的事情。
后来,我因为和他儿子学东的交往,也经常去顾先生的家里。见到他有两个场景最常见也最印象深刻。要不就是在门口布一桌子用笔记本打字,还有就是在家里拣菜。他拣菜的时候似乎也在想着什么,以至于在他波澜不惊的脸上能够看到一种平静的力量。我曾见他将一小篮豆芽菜都挨个地掐掉烂尾。说实话我后来试过很多次都是半途放弃,可见想要修炼到这种安静与沉着是要一辈子的守候与执着的。而顾先生恰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守着古意而活出新风,不管是什么时候自有岿然不动的自守,而又不泥古有新风盎然的思维,这一点是如今学人身上殊为难得的风骨与风气。
顾先生写关于《道德经》的稿子我一早就拜读过。那时候学东将打印稿给我看过,厚厚的一沓子让我看到一个身体羸弱的长者内心的强大与丰富。后来我换了两次工作单位,也曾有过关于这本书的消息,但看到这本《“老子”道德新说》的时候依旧是激动不已的事情。顾先生的这本书更是体现了他的“旧与新”,他的旧是君子之风,是师者风范,是传统在老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顾先生总是给人不苟言笑的印象,而他的内心却是温暖的,他想的是怎么帮助一个人或者有助于这个时代的改善与优化,自然内心充满忧虑,自然是不会随时言笑的——这就是古意,古风,古韵。他以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以自己所学对他人、社会、国家以精神上的帮助与引导,是君子之风而从不过时。在第五章第三十八节“因公忘身是上德”,以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斯言教化众人忘我而奉献,其实他一介书生及至桑榆之时仍心有家国,其不也是循圣人之道而兴时代新风?
顾先生的内心思维是有风暴的,是崭新的精神,是可以烛照未来的。作为一个谙熟旧学的长者,他是守着古意而有新风。他以新的思考去解读经典,让古为今用,让古籍在他多年从教的实践与人生感悟中复活,这一点对我们治学是一个极大启发,也让他身上的古意有了新境界。顾先生的门生常笑谈,他耄耋之年不忘忧国,见了学生仍旧大谈国际形势,见解颇为新颖独特,可见其与时俱进和思考深沉。这些新思考在他的著作中也随处可见。
顾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去年,曾有几个片段在某市日报上刊出。一位熟人调侃道:“你,伪君子!现在还有哪个写这样的文章?”初听,觉得刺耳。细想这人实在真诚,实话实说啊!但是这样的真诚,又真的太沉重。而这沉重的一击,反使我铁了心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不说,是知而不发,不负责任……我坚信,公道自在人心。我中国,人心基本是向善的,这毫无疑问。
诚哉斯言,大道至简,旧中蕴新,而继往开来者不断,则大道必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