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 00:00:00 作者: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秦家垛,不大,百来户人家,八九百人口,都同姓,是秦少游的后裔。在满眼所见的草房里,夹着三五家瓦屋,鹤立鸡群。其中一家瓦屋的后人叫秦正泰,但人们不喊他名字,叫他 “瓦屋四子”,而且大人孩子都这么叫。他父母生育了4个儿子,他是老四,即俗说的“老巴子”,由于父母对老儿子疼爱有加,因此,把家里最好的家产——瓦屋留给了他。他家的瓦屋才是全村最好的瓦屋,“瓦屋四子”的称谓就是张“名片”,因为不是所有住瓦屋的人都被称作“瓦屋某某某”的。
有的人家虽是瓦屋,其屋墙是土坯,外贴一层砖,相当于现在考究的房子外墙贴瓷砖一样,还美其名曰“金镶玉”。这算什么瓦屋呢!“瓦屋四子”家瓦屋,才是名副其实的砖瓦结构的瓦屋,杉木梁上雕刻着龙凤图案,至今仍古色古香;墙砖缝是用石灰和糯米汁粘连的,还打着好多铁巴子加固。这屋还是他父亲手上砌的,已历一百多年风雨依然完好。这屋“古”出了价值,从2010年6月起,成了高邮市“文保”单位。
我常常打“瓦屋四子”家门前经过,差不多都能看到“瓦屋四子”在椅子上看古书,好像他天生就是来看书的。他人很随和,喜欢将看来的东西与人分享。讲到笑话处,他嘴笑得很开,鲜红的牙龈全亮出来了,口水流出了下巴,滋润着密密的胡茬。据说,他曾与庄上的“故事篓子”秦在龙开展过说故事比赛,结果各有千秋。“瓦屋四子”书读得多,记忆力也好,他把看来的东西讲给人听,但他即兴发挥不够,只会照本宣科,所讲的故事拿捏不了多少人;秦在龙虽然书读得不及“瓦屋四子”多,但他“屑子话”多,会笼络人,逗得人开心。
有人对“瓦屋四子”的学识不以为然,当面叫他叔太爷,背地里却叫他“哈四子”。“ 哈”,就是迂腐的意思。“哈”在何处?据说他跟人说话喜欢“引用”,动不动来一句孔子曰、孟子有言之类,有人觉得他有卖弄、掉书袋之嫌。说话讲究个来由,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到,我以为。因为他好读书的缘故,我很敬重他。
“瓦屋四子”去世后,其后人到镇上发展,老屋易主了,住的仍是本家。“瓦屋四子”没了,老屋在。时过境迁,这座富裕中农人家的瓦屋,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起眼了,它夹在左右人家高大敞亮的房子中间,活像一只老鳖静静地趴着。
走过老屋,似乎还看到“瓦屋四子”蜷在椅子上,翻弄着书页,度着余生,不由得步子轻些,再轻些,别打扰了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