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捕知了

2018-07-23 00:00:00    作者:朱桂明    来源:今日高邮

 

正放暑假。午后的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空,毫无遮挡地熏烤着大地。房屋、路面,全都泛着炙热的白光,刺人眼。小桥河边,临水柳树一改那拂拂扬扬的婀娜风姿,全都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此刻,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大大小小的码头上空无一人。知了却叫得欢——“嘟溜……嘟溜……”“叽溜……叽溜……”,一阵接一阵,一阵紧一阵。

家乡的知了有两种,一种叫“嘟溜”, 一种叫“叽溜”,皆因其叫声而得名。先贤汪曾祺有一散文集,叫《蒲桥集》。《蒲桥集》里有一散文,叫《夏天的昆虫》。文中写他幼时所见知了有三种,除“嘟溜”和“叽溜”外,还有一种叫“海溜”的,说它“最大,黑色,叫声洪亮”,但我们这一辈人却从来没见过,不知为什么。              

听到知了的叫声,我与同班同学李文台、宋增旬,不约而同,偷着从家里溜出,来到这里。来到这里的,还有秦林冠。秦林冠比我们大两岁、高两级,是这一带的“孩子头”。他什么都好,就是喜欢摆架子。他越摆架子,我们越与他作对。四个人都热得浑身是汗,却显得无比兴奋。为什么?因为马上就要捕知了。怎样捕?简单。准备一根芦苇竿,竿的顶端扎成三角形,在它的上面密密麻麻地缠上蜘蛛网上的丝——被它粘住,如果知了不是太大,保准跑不了。

我蹑手蹑脚,来到一棵老柳树下;仰起头,屏住气,循声观察,不一会儿就发现藏在枝叶间的知了。我将芦苇竿轻轻往上一贴,对准目标,稍用力气,便粘住了。知了在网中拼命挣扎,有什么用呢,它已经成为我的战利品。其他几个,也都先后得手。我们把战利品从网中收下,用两指轻轻捏住——捏一下,它就振动翅膀叫一声。这种状态下的知了,就像一个自动化了的装置,按照一定程序,任操作者随意摆布。此时的小桥河边,真是热闹无比:你捏一下,一声“嘟溜”;他捏一下,一声“叽溜”。“嘟溜”和“叽溜”此起彼伏,我们笑得合不拢嘴。但这种游戏不能玩得太久;玩得太久,知了就吃不消了。到它快吃不消的时候,我们也就把它放了。因为谁也不愿意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置于死地,何况我们还图下次再碰上它。更为重要的是,放掉快吃不消的知了,实在是一出戏的最精彩的部分:我们把手指一松,那知了脱手后猛地下沉,它还不知我们要放掉它。刹那间,它终于明白过来,振翅一跃,“嗖”地一声,箭一般地窜向天空,划出一条漂亮的黑色的弧线。与此同时,一声声“嘟溜”或“叽溜”,带着惊恐,由高到低,直到消失在天边。

有时我们也会遇到麻烦,那就是知了藏得太高,芦苇竿够不着。别急,我们有办法,那就是搭人梯。两人就行,最好一人体重,一人体轻。体重的拿着芦苇竿蹲在老柳树下,体轻的扶住老柳树并将两脚踩在体重的两肩上。体重的慢慢站起来,体轻的就随之升了上去。此时,只需下边的将芦苇竿递给上边的,就大功告成了。

这样捕知了,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常常为谁蹲在下面、谁踩在上面而发愁。秦林冠最重,按理,他应蹲在下面。可他是“头”,谁敢劳他大驾。秦林冠也知道,我们三个谁也不愿意他踩在上面,所以他只能充当看客。剩下三个,体重差不多。李文台老实,心甘情愿蹲在下面。宋增旬总是与我争,也想踩在上面。李文台跟我玩得好,当然偏向我。这样一来,踩在上面的角色,十有八九就落在我的身上。我也因此而沾沾自喜,毕竟是由我最后完成了任务,捕住了知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下地后,那种得意忘形的样子——好像手中高举的不是芦苇竿,而是一面凯旋的战旗。其实,如果没有李文台心甘情愿地做人梯,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够不着那知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