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夏天记忆

2018-08-12 00:00:00    作者:程东宁    来源:今日高邮

 

现在的夏天,人们已经有了许多消除炎热的办法,用得最多最普遍的就是空调。在空调房子里,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工作,可以十分惬意地享受,再也不会汗流浃背。

而在四五十年前,每年的夏天是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候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是热浪滚滚。每天太阳一落山,人们就会用水将院子或是街道的地上浇湿,临街的居民会在晚上将家里竹制的床或木板床搁外来,从南门到北门,从大街到小巷,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这样做,以便晚上纳凉休息。那时的街道本来就不宽,加上两边都搁起了床,街道就显得更窄了。不过那个时候也很少有汽车经过。

在那炎热的夏天,如果哪个人家有一口水井,就能享受到凉爽的快乐。从外边回家打一盆井水擦擦身子,还是比较惬意的。中午把瓶装啤酒或者西瓜用网兜兜着吊到井中,到晚上就可以享受冰凉的快感了。中午没吃了的菜饭也可以吊到水井里,这样到晚上吃就不会馊了。其实井里和井外的温差也就十来度,但那一丝丝的凉感却沁人心脾,无比快活。

在炎炎夏日里很少有人家办酒宴的,除非这个人家有特殊情况非办不可。比如,有个人家办喜酒,就会引来人们的猜测,什么这个新娘子有啦,要出怀啦包不住啦等等。哪像现在办喜宴,新娘子挺着大肚子的,甚至怀里抱着孩子的,亦不为奇。再一个,那时候办酒很少上饭店的,大都是在家里办。家里连个电风扇都没有,中午做的菜到晚上就馊了不能吃了,为了防止菜变味,通常会用凉水逼着,还着家人在一旁用扇子扇着,厨师也会把菜做得稍稍咸一些。在家中办酒宴一般也就五六桌一开,如果桌数多就要等“二磨子”或“三磨子”,哪像现在办酒都在酒楼饭店办,一开就是三十桌四十桌的,饭店里有空调,再热的天也无所谓。

那时的夏天,无论男女走到哪里都有一把扇子拿在手中。男的一般都用芭蕉扇,走路或办事时,将芭蕉扇往后面裤腰的裤带子上一别,手腕还缠着一条小毛巾,坐下来后就会从后面裤腰拿起扇子扇了起来,解开手腕上的小毛巾擦汗。就是这小小的芭蕉扇和小毛巾陪伴着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邮电机厂生产出了电风扇,开始是台式的,每台六十元,后来是落地式的,每台一百二十元,再后来是落地带台灯的,每台一百三十元,就这个现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电风扇,当时竟然是一台难求,还要找关系托人情去厂长那里“划条子”才能买到。

如果你到一些单位的办公场所,会看到办公室里的洗脸架或板凳上放着一个脸盆,脸盆里放着半盆水,脸盆边上担着一条毛巾。这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用来降温去暑的,热得狠了就会用凉水洗一洗,或者打个毛巾把子擦一擦,如果有外人来,也可以就着脸盆里的水清洗一下。

夏天还有一个避暑的方法,就是躲到河里去。只要有水的地方,里面就会有游泳的人。游泳是官方语言,我们家乡叫“洗澡”。那个时候在大运河里,在现在的市河里,在水电站的蓄水池里,全家老少,男男女女,都往水里钻,尤如下饺子一样好不热闹。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有时几个人凑到一起聊起过去的度夏方式,个个感慨万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