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捉鱼

2018-08-13 00:00:00    作者:朱桂明    来源:今日高邮

 

盛夏劳动,离不开秧田。薅草在秧田,松土在秧田,施肥在秧田,治虫在秧田。最奇特的是,捉鱼也在秧田。

秧田是长水稻的地方,怎么会有鱼?原来这与此时的气候和农事活动有关,讲给你听听。

这个季节,天如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炎炎,一阵乌云压来,立马暴雨倾盆。一袋烟工夫,又放晴了。这种暴雨,说来就来,难躲。农民老乡说,能躲最好;躲不掉,大夏天的,洗个凉水澡。衣服湿了,找个无人的地方,脱下来拧拧再穿上,太阳一晒马上就干。衣服干了,转眼却再湿——又一阵乌云压来,暴雨又至。就这样,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要下几场暴雨。一天下几场暴雨,人们非但不恨,反而流露出不可抑制的兴奋。何也?农民老乡说,“一日三暴,田埂上都是稻。”暴雨含有丰富的养分,能够促进水稻生长。

雨多是好事,但又不能多得很。接连几天“一日三暴”,秧田就得放水了。放水口与河面有个不到一尺高的落差,“哗哗哗”,一道小瀑布形成了。不一会儿,小瀑布底下突然来了动静,一细看,周围全是鱼。它们像约好一样,结伴而来,在水面上活蹦乱跳。“哗哗哗”,奇观出现了,鱼儿竟一批又一批地沿着小瀑布,逆流而上,争先恐后地蹿进秧田。暴雨来临之时,气压低,水中缺氧。下泻的水,含氧量高。鱼儿欢天喜地奔着氧来,却不知把自己投入绝境。进入秧田,它们这才发现来错了地方,惊慌失措地向四周逃散。

“捉鱼!”

“捉鱼!”

“捉鱼!”

秧田里,喊声四起。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放下活计,就近动起手来。那时候穷,农民老乡,逢年过节才吃荤。一下子天赐这么多鱼,惊喜至极。人们急不可耐,躬身、低头、伸手,向着不同目标,穿梭般地走来走去。人们怕伤着秧苗,尽量挑空白处走。因此这种走,更像“跳”。一“跳”,水花溅得老高老高。鱼儿愈加害怕了,亦蹦得老高老高。刹那间,溅得老高老高的水花,蹦得老高老高的鱼儿,在阳光下闪闪烁烁,看得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除了我们新农民,每个人都有了收获。鱼儿抓在手里,尾巴撅来撅去,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鱼越捉越多,没处放。有人把长裤一脱,扎起裤脚,把鱼放进裤筒。此时,人们眉眼舒展,逐渐由惊喜转向轻松,到处弥漫着快活的空气。

别人高兴,我却非常着急,还没碰到鱼呢!正巧看见一条大鱼就在前面,我迅猛冲过去,脚一滑,一头趴在水里,大鱼从手边“哧溜”一声,逃到大丫头的脚下。大丫头一弯腰,一伸手,稳稳把它捉住。大丫头那时十四五岁,是俞家老大的独子。父母喊他“大丫头”,生产队男女老少都喊他“大丫头”。直到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他的大名叫什么。听说,大丫头后来做了村党支部书记。

我的衣裤湿了,脸上涂了一层泥,狼狈不堪,人们笑得前倾后仰。大丫头笑得最厉害;笑着,还把手中的鱼,在我眼前左晃晃右晃晃,一副得意样。

夕阳西下,燃霞映红了脸。人们有说有笑,扛着裤筒,向打谷场走去。那裤筒扛在肩上,很滑稽:说准确些,是“骑”在肩上的,前胸一只,后背一只,晃晃悠悠,鼓鼓囊囊,像两个胖娃娃。来到打谷场,将鱼倒下。会计估摸算了算,够各家各户每人一条。队长照顾我们,知青点六个知青,却分到了八条。大丫头很生气,嘟囔着嘴说:“今后捉鱼,我们也趴在水里,还可以多分!”他把“趴在水里”说得特别响、特别重,还嬉皮笑脸地向我飞了一个怪怪的眼色。

“哈哈哈……”打谷场上一片笑声。这个大丫头鬼坏,原来是笑我不会捉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