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00:00:00 作者:方椿荣 来源:今日高邮
“一人巷”一般高邮人都认得,它是北门大街南端东侧的一条小巷,宽约八十公分,不可两人比肩。从一人巷往北步行几分钟过工人巷,不到人民路还有一条长相相似的巷道,上了一点年纪的人知道这里叫做“鬼门弯”,名字有点 人。小时候我经常从这条小巷上大街打酱油。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名了,最近我路过北门大街,特地留意了一下,这条小巷从街面看去依然如故,当然,整条北门大街上的古旧建筑,历经几十年,大体上也依然如故。特窄的巷口墙上钉着蓝底白字的路牌“新建路”。这个路名我潜意识里感觉到应该是文化大革命的遗留,也算有历史了。
此路的巷口不容二人通过,抬头不见天,有一段段碗口粗的原木,在一人多高处,穿在相邻两爿铺面的山墙上,上面铺着木板,撑起一间小阁楼,进深大概一丈有余,阁楼临街还有一扇小的门形窗户,很是奇特。早年间,穿过这段不见天的过道往里走,你会觉得突然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一条不规则凹凸不平、砖土相间的道路直通“臭河边”。两旁的民居高矮不一,错落有致。也不乏有深宅大院,粉墙黛瓦,绿树探头,饰以雕花门楼,应该住过大户人家。离巷口不远还有一户高坡台,铺闼子门,人称“林氏书局”。想来紧邻北门大街的这一段古来就不是荒僻之地。往东走有不少空旷的地方,比如现城北医院后身,斗鸡厂巷与新建路交叉口原来是一片空地,斗鸡厂巷分为两段,一段东西向,一段南北向,都通往这片空地,我想古时候这里有过“斗鸡场”吧。那时经常有做佛事的人家在这里烧“房子”。从空地向东就是臭河边,再向东到越塘,臭河边向北有汪家大巷(汪家即汪曾祺家族)通往东大街(现人民路)。河边口有一造纸坊,那原来是汪家的祖产。
出得“鬼门弯”的北市口是我们小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几十年前,街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街沿上排满了各式摊贩:卖鲜蔬的,卖活鱼的,卖家禽的。街面上车水马龙,南来北往。“鬼门弯”巷口对面有两爿相邻的石库门店铺,都是高门台,拾级而上,两扇黑漆大门,门楣上石刻的牌匾,南边是利农社酱园,北边是鼎昌南货店。两爿店共同的特点都有高高的木制柜台,酱园店的面北,南货店的面南。店堂向里面很深,有一种威严感,好像进了当铺。
如今“利农社”的建筑还在,门楣上的招牌换成了“伟力机械厂”。隔壁“鼎昌”已变得面目全非,高门楼没有了,倒是还开着一爿烟杂店,门面上安装了金属卷帘门,完全和以前的风貌不搭,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北门大街已经风光不在了。
现在从“鬼门弯”的小巷进去,新建路已经是面目全非,原来别有洞天的感觉没有了,替代的是一种窒息感,所有的空地都被居民扩充的房屋填满,形成的巷道宽度一律向巷口看齐,真正成了“一人巷”,两边人家的门、窗、外墙都贴上了现代装饰材料,一条道到底都是水泥路面。原来烧“房子”的那片空地也没有了,斗鸡厂巷成了直角转弯的小巷。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杰作。现在虽然房子多了,但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搬到新城去了,这里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守着原来的老屋,小巷显得很安静,也很整洁,倒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
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如果走向更远的历史,这里原来是什么面貌呢?怎么有“鬼门弯”这个地名呢?访遍老者,不得其解。但有人提供了两个说法,孰真孰假,难以考证,我录于后,以飨看客。
一说:应该叫“鬼门关”。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统治县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因为北市口是个最热闹的所在,这里有“税务桥”“鱼市口”,想来有河流穿街而过。街两边商号云集,人流熙攘,从东向西可以直达运河码头,因此日本鬼子在这一带重兵把守,设卡盘查。从东郊而来的商贩、菜农、渔民人等都得过关检查。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人们将出入此地比为过“鬼门关”,久而久之“鬼门关(弯)”竟作为地名流传下来了。照这一说,现在见到的街面建筑和小巷通道,应该是抗战后的遗存。因为我小时候听老人说过,现在的新建路很早以前是一条河流,可以行船,应该通往北门大街, 怎么能出现这么狭窄的小巷道呢?
二说:出高邮北门,如不走大路,从此巷向东,可到后阴城。人们故名之为“鬼门弯(关)”。后阴城当时在邮城北郊,位于东大街(人民路)以北,汪家大巷的轴线以东,即现今人民花苑小区的地块,是过去人们埋葬死者的一大片地方,坟冢遍地,磷火闪烁,很是荒凉。汪曾祺先生在其小说《岁寒三友》中,曾写到陶虎臣在阴城试放炮仗。该小说中的“阴城”,亦即老高邮人所说的“后阴城”。我上的小学叫“新巷口小学“,但老人们称之为“鬼城南学校”。不错!它的确位于阴城之南的人民路上。那么通鬼城之路,叫“鬼门弯(关)”就顺理成章了。
高邮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大街小巷皆充满故事。有很多传说,有的发端于真人真事,有的出于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有的是主观臆想,以讹传讹。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流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风景,但有时也会有一点缺失和遗忘,那这篇文字就发挥一种拾遗功能吧。“鬼门弯”“新建路”植根于记忆之中,也不失为对邮城历史文化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