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大淖河边育肥场

2018-08-30 00:00:00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1966年夏秋之际,大淖河边多了一排红砖砌造的平房,有十七八间,在芦苇摇曳的大淖,很是扎眼。它是国营的育肥场,隶属县肉联厂,专收购鸭,也收购鹅。大门坐西朝东,位于窑巷口北段。当时,生产队集体饲养的高邮麻鸭从通向四面八方的河上赶过来,少则头二百只、多则几百只,“呱呱呱”地进了育肥场,等待收购员看鸭、司磅。赶鸭的有三四人,其中必有一个会计,以便结算账目。说它扎眼,那是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河边的炕房、草行、通向北乡东乡的航道,被育肥场涂抹了不协调的一笔。但是,从发展副业角度来看,有了它,可以鼓起集体的钱袋子,成群的麻鸭迤逦而行,“鹅鸭烟中乱,鱼虾雨里腥”,倒也成了一道风景。动乱年代总依然有好人干的好事。

好人未必是能人。在育肥场20多人中,有主任、会计、付款的、炊事员,直接影响场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非收购员莫属。据曾担任过司磅的好友吉有富介绍,收购员陈学贤、褚加宽等三四人工作极负责且精明。每当几百只鸭子送上门来,他们对每只鸭子都要过手,将鸭子分为三等,四斤以上为头等,四斤以下至三斤二两则次之,最低一等不得轻于二斤半。大毛未长齐的和病鸭不收。每天数以千计的鸭子从手上过,够辛苦的。他们对每只鸭子一拎(颈项)、一摸(鸭屁股)、一抖(看大毛),就能知道等级、肥瘦,对鸭子的斤重能估摸得误差仅在五钱至一两之间。其本领,可以与汪老笔下《鸡鸭名家》中的陆鸭媲美 。当时,他们风气正,不欺农,也不收礼。有生产队送一只鸭子给他们下酒,没门。场里并无如今“几不准”的规定,但绝不收礼。他们说,我们成天与鸭子打交道,鸭味闻够了,不吃鸭!他们何尝不吃鸭,要吃,厂里有待屠死掉的鸭子,五毛钱一只,卖掉鸭毛三毛钱,两毛钱就可以用红烧鸭(不宜烧汤)下酒,全家共餐,美了一家人的味蕾,其乐融融。

收购下来的鸭子临时放在四五十个用石头砌的围堰里,有渠道与大淖相连。也喂食,鸭子多,吃食时像一个个小疯子。夜里鸭子睡了,安静得很。可是到了次日天尚未亮时,鸭子吵声大作。古代诗人有“群鸭惊鸣转五更,诗人宿酒未全醒”的雅兴,育肥场周围的百姓却有打破晨梦的烦恼。那时,群众认为是公家为民办的实事,它带动当地局部繁荣,还有人可进场当临时工,故无扰民之说。

育肥场是鸭子暂栖地,它们的去路通向何方?一种是可以达到屠宰标准的鸭子成群结队直接送往肉联厂。每当天亮便浩浩荡荡上路了,赶在肉联厂上班时待宰。另一种是按照省下达的任务,用笼子将“卡子鸭”装好,驱车送往扬宁,供应节日市场。

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是湖上放牧、育肥,其艰辛程度为全厂之最。育肥场鸭子走上被屠宰的“不归路”并非只是从东大街浩浩荡荡去肉联厂,还有一条道是从大淖河边出发,经北头石油库越过运河东堤下河。其时,早有三四条小船等候,每船一人,再将鸭子赶过西堤,进入浩瀚的高邮湖。小船则随之拖入湖中。一般进入湖中的鸭有四五千只,就靠三四个赶鸭工将进入湖中的鸭吆喝着北上界首滩。那是放牧、育肥的绝佳去处。放牧时间多为初秋季节以后,每年两次。每期放牧、育肥,为期一月。肉联厂专派行家里手到滩上检验鸭子育肥程度。凡是符合标准的,由赶鸭工将它们从湖中原路赶回。此时的鸭子不再回育肥场,而是进入肉联厂屠宰线。

1985年,随着体制改革,肉联厂停业了,育肥厂停摆了。育肥场的旧址已为“珠湖水上新城”所取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