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何姨娘

2018-09-03 00:00:00    作者:□ 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母亲怀了我七个多月的时候,我就匆匆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比一个老鼠大不了多少,父亲的一只手掌就够让我躺下了。我的头像是挂在脖子上,一点本能的控制力都没有,又仿佛我的颈项是一节丝瓜瓤子。奶奶当着母亲的面表达着她对我的嫌弃,说,我卞家还没有生过这么个八怪!奶奶说的也是,我三个哥哥出生时,个个都是足月而生非常健康的。到我出生的那一年,奶奶的三个相差不足五岁的孙子仍然保持着特别健康的成长状态。我的到来,让奶奶感到了巨大的反差。奶奶对我能不能活下去充满了失望。

奶奶的话当然不会对我的情绪有任何影响。其实,一直到我长成大人,我也没有计较过奶奶的这种态度。毕竟留在我记忆中的奶奶,还是很疼爱我这个小孙子的。奶奶的话很是刺痛了我父亲母亲的心,虽然他们和奶奶的关系非常好,没有在言语上表示出什么,但是,一定要养活我的决心,却在我父亲母亲的内心里无比坚定起来。

因为早产,母亲没法为我提供一点点奶水。我的父亲母亲十分揪心和着急。五十多年前的物质供应状况,确实也让父亲母亲为我的生命担忧。最初的几天,无奈的母亲每天用米汤为我充饥。后来,母亲的四个好姐妹之一、大队妇女主任冯素珍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即差人送来了一罐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米粉。母亲如获至宝,而我的生命中也多了一道可以改善营养的食物。即使如此,母亲的忧虑也并未消失。父亲是一名中医,他和母亲一样,为了我能够活下来,在利用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为我寻找生命之食。就在这个时候,何姨娘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

何姨娘不是我的亲姨娘,她是母亲四个好姐妹中的一个,我们兄弟几个便这么称呼她。母亲生我的时候,何姨娘正在家里坐月子,她的第五个孩子早我二十多天出生。何姨娘坐完了月子,可以出门走动了。有一天,不知是谁与何姨娘谈到了我母亲没有奶水的事。她当天就跑到我家,一边抱起我喂奶,一边着急地责备我母亲:为什么不跟我说呢?我奶水可多呢!母亲感动地说,哪块想到呢,哪块想到呢!真是难为你了!何姨娘说,我的奶水够呢,喂两个孩子不得问题。母亲一连声的“难为难为”。何姨娘看着我急吼吼的样子,舍不得地说,我四乖乖饿了,我四乖乖饿了!

那天,何姨娘和母亲相约,她要是有空,每天就到我家来喂我,她要是哪天上午没来,中午便让人把我抱到她家去。母亲又是一叠声的“难为难为”!我当然是一无所知,母亲内心却充满了感激。何姨娘的出手相助,让父亲母亲对我的生命有了更踏实的希望,也让月子中的母亲精神有了彻底的改变。否则,如今已经八十七岁的母亲也不会经常跟我饶有兴趣地聊起这些陈年旧事。

何姨娘家在我们相邻的丁庄生产队,走路大概十分钟的样子,不远。但何姨娘有腿疾,走路有点瘸,“我怎么好意思让姨娘走来走去的呢!”母亲每次总是这样对我说。于是,母亲每天总是差人把我抱到何姨娘家里去喝奶。我去的时候,要是赶巧何姨娘正在给他的儿子喂奶,她总是先放下正在吃奶的儿子,一面伸手来接我,一面口中怜惜道:四乖乖先吃,四乖乖先吃。送我的人回来便向我母亲称赞:这姨娘真好,都是让老四先吃!母亲的感激便又多了一分,精气神更足了。更让母亲感动的是,我出生的那个季节正是天气炎热、雷雨频繁的盛夏,而每当雨水从天而降的时候,无论是伴着怎样的狂风,何姨娘总是撑着一把油伞,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高一脚低一脚走到我家里来。“这么大个雨,孩子不能出门的。”何姨娘总是把这句话当成理由。母亲只有接受和感激,为了她“八怪”四儿子,她不愿意拒绝。

在何姨娘的奶水、冯的米粉和家里的鸡蛋的喂养下,我的生命渐渐有了新的起色。到我六七个月大的时候,我已经摆脱了“八怪”的造型,长得像一只大兔子了。父亲母亲的脸上不再有担忧的表情。父母亲也合计着,不能再让何姨娘这么辛苦了,有了鸡蛋、米粉、米汤,他们觉得可以满足我成长的基本要求了。有一天母亲向何姨娘表达了他们的意思,何姨娘一听,着急地说道:“不得事的、不得事的,再喂几个月吧,让孩子养得老扎些。”母亲说,这几个月真是亏了你了,是你救了我家小四子这条命。现在小四子嘴泼呢,好多东西能吃了,不能再难为你了!

何姨娘大约也知道,对于我这个小生命来说,最困难的时期应该算是过去了。她用奶水喂养了我,浇灌了我,滋润了我,以致让我这个“大老鼠”奇迹般变成了“小白兔”。在那物质短缺的年代,何姨娘无疑是我的救命恩人。连奶奶都惊讶地承认:怪了!养成这个样子,真是想不到呢!因此,父母亲的坚决,让何姨娘只好接受这个安排,“我随你们了,反正我是随叫随到的。”何姨娘最后和父母亲如此说。

长大后听母亲说起这些事,心中感慨无限。我知道,这样的义举,不仅仅是出于何姨娘和母亲那种亲如姐妹的个人关系,也是她对孱弱生命的一种爱惜和尊重。如今,何姨娘已经去世多年,虽然我不能像以往见着她时那样再叫一声“何姨娘”,但我没法忘记她——一个用奶水哺育了我的妈妈!即便是母亲以后再也不这样提醒我:“你得记住这个姨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