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 00:00:00 作者:□ 程东宁 来源:今日高邮
四五十年前的高邮中市口,街道狭窄,道路是碎砖头加黄土石灰压成的,一到连续下雨,加上排水不畅,地面尽是泥汤。不过在当时,却是一个繁华之地。
在中市口的东北角上是一个南货店,也卖水果。那时水果品种没有现在这样多,也就是一些苹果、桃子、甘蔗、香瓜、青萝卜、紫萝卜之类,不过那里榨的甘蔗水最好喝。由此向东一点点,便是我就读的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东边是银行。再向东一二百米,就是原来的县政府,古时是高邮州署所在地。八字开的两面墙烘托着威严的州署门楼,对面还有一个高高大大的白色照壁。在州署门头的两面墙上还镶嵌着石碑,碑文记录着州署设立的历史。州署里面的房子前后好多进,占地很大。除了州署正堂外,里面有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东花园西花园和葡萄园等果园,更有栽着许多名贵树木的小院落,里面有州署大小官员的官邸,还有衙役和捕快住的宿舍。若是与现今修复的淮安府署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只可惜高邮州署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如今恢复的高邮州署只是一个浓缩版,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高邮州署西边是看守所,也是一个古建筑,是与古代衙门配套的牢房,如今已和原政府第一招待所一起被开发成了高档住宅小区。东边是原来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县中队和进入公园的南大门所在地。再向东,就是古代建筑青云楼。青云楼和东门的奎楼规模差不多,青云楼周围一转是青条石铺的石板路,底层东西朝向有门,下雨时进去躲个雨、乞丐晚上过个夜什么的还是个好去处。在青云楼的西北斜对面是江苏省第十九劳改队(原来的孔子圣宫),对面是砚台池。砚台池是古代遗迹,有汉白玉石栏围着的半圆形水池,周围有许多松柏,还有好多住家。东北斜对面是高邮中学,高邮中学已是向东的尽头了,过了高邮中学东边的护城河,就是一往无际的农田。
在中市口的西北角上是一个饭店,饭店不仅做早茶晚茶,还卖午饭和晚饭。饭店的早茶主要卖包子,包子有小全、中全和大全,盖浇面和软兜长鱼是这个饭店的拿手菜。在饭店的门口,到了晚间会有不少熏烧摊摆出来。由此向西是城中小河,小河的南面是中市口菜场,紧挨着菜场有一个坐东朝西的水部楼。水部楼是两层建筑,下面是通道,上面有一个祭祀台。祭祀台的后面是三面墙,在朝西的墙面上画有龙、牛之类的水彩画,在南北墙面上画有一些神仙人物。到了祭祀的日子,祭祀台上会摆放一些供品,祈祷风调雨顺。过了水部楼向西就是人民医院,紧挨着人民医院的是一个比较大的寺庙(可能叫乾明寺),不过那时已经废弃了,只有一个大殿和一些附属房屋,这里后来做过农业中学和曙光中学。在这寺庙的外面就是一片菜园,体育场的南大门也在这里,不过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人家了。在最西边是血防站和林业站,由林业站的烂泥小路坡道上去就是运河大堤。运河大堤是一条淮江公路,每天车辆川流不息。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站在运河大堤上你会看到纤夫们在拉船,当然也可以看到顺风而下鼓起满帆的帆船。在运河的西面河心岛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镇国寺塔。隔着一条废弃的老运河,那边就是波光粼粼的高邮湖。
从中市口向北走,就是一片繁华景象了。街道的西面有商业公司、冯氏漆匠店、王氏漆匠店、陈氏镶牙店、自行车修理行,这个修理行可能是一个集体性质的,有一定的规模,临街有三四间门面。与修理行一墙之隔的南面是街道上的一个车工车间,每天上学放学路过的孩子们都要驻足观望。过了修理行向北就是妇幼保健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成了文攻武卫指挥部,那里打人可厉害了,每每路过那里,听到里面传出的哀嚎声,头皮都有点发麻。妇幼保健所的北边是税务所,税务所没有高高的门楼,就如同一个住户的人家,只不过在门口挂了一块牌子。税务所的对面就是原高邮镇人民公社。公社没有高楼就是一个民居,可能是解放前的大户人家,里面有花园、会客厅,特别是最里面的一个小院落,里面有三间朝南的房子,房子堂屋后面是一个十分考究的会客厅,会客厅中间摆放着长条桌,两边是沙发,地面是带有图案的水磨石,十分精致,东西两面都是敞亮的大玻璃窗。其实扬州的个园何园原来也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了下来。在高邮镇人民公社的大门外面南侧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就是几间平房,有几节高高的坡台子。不远就是仲家刻字店,在仲家的隔壁是张家扎灯店和刘氏修钢笔的门店。每年灯节,张家和仲家都在门口挂起走马灯,灯一点亮,灯的内层就转了起来,内层纸上画有精致的水彩画,转动起来很是好看,门口总是围着很多人观看,十分热闹。在南边还有一个做斜角糕的店,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带着在家泡好的糯米到这户人家来蒸糕。蒸糕的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先要把糯米放在碓里舂,舂好后过筛,然后上笼屉蒸,蒸好后倒在凉席上晾,晾好才能拾起拿回家。挨在蒸糕这户人家南面就是大德生中药房,中药房里两边都是高高的柜台,配药师傅拿到方子,会麻利地将药配好。
在中市口西南角上是一个广货店,货物齐全,有各种干货、学习文具、日杂用品、糖果糕点,客流量挺大。广货店里最有意思的是,在一角上有一个高高的收银台,上面坐着一个收银员,而通向收银台的是各个柜台用一根根铁丝与之联接,铁丝离地面约有两米,绷得非常紧,柜台上的售货员卖出货物后,从顾客手里接过钱后就开出发票,然后连同钱一起夹在铁丝上的夹板上,夹板上面有两个铁圈套在绷紧的铁丝上,只见售货员在上面夹好钱票后拿一根竹板对着夹板用力一打,只听嗖的一响,夹板夹着钱票顺着紧绷的铁丝就滑到了收银台。收银员结好账后,用同样方法把发票和找零的钱通过这根铁丝打回到售货员处。在忙的时候,你会听到店里连续不断地发出嗖嗖声。出了广货店向南一点就是五一食堂,五一食堂对面是米面店。在粮食困难时期,米面店里也供应过山芋干之类的杂粮,尽管是杂粮,也得凭证供应,还要折换成大米。米面店向北有一家酱园店,卖萝卜干、大头菜、大蒜头等等,夏季有时卖些冷饮,但没有今天的冰激凌,只是非常普通的棒冰,如果有红豆绿豆做的棒冰,那就是高档的了,还有就是拌凉粉。酱园店向北一转就是中市口的东南角,这个东南角是一排有着半截玻璃窗的平房,经营的是烟酒。那时丑香烟是不要条子的,好一点的香烟则凭条子供应,比如大前门、红牡丹、大运河、华新。那时掌握开烟酒条子的人是最走时的。在烟酒店的隔壁是个开老虎灶的张姓茶水炉,随着社会发展,老虎灶也销声匿迹了。
中市口在历史上是高邮城的一个热闹之地,它的四周有小桥流水,街上有许多商铺,人们在这市井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