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纵尘满面、鬓如霜

2018-09-16 00:00:00    作者:□ 寒蝉    来源:今日高邮

 

我读书时本有做摘录的习惯,但《台北人》已阅大半,却还未录一字。白先勇先生的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他的语言称不上华丽,也算不得匠心独具,但是偏偏每个故事都讲得生动,鲜活得好像一幕幕戏在你眼前咿咿呀呀地演,看得你欲罢不能,水也忘了喝,厕所也不记得上了,到了灯光一暗帷幕落下的时候方才回过神来,直懊恼这戏怎么这么短,还没看够却已结束。

咂咂嘴回味方才的剧目,演员们一一出来谢幕,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教授,有曾经旧上海百乐门的当红舞女,有风烛残年的老副官,有米粉店的老板娘……他们之所以生活在台北,完全是因为国共交战,国民党战败后,逃难迁居所致。因而《台北人》里的人物,像是被活生生截成了两半,一半是过去,代表着“青春、纯洁、敏锐、秩序、传统、精神、爱情、灵魂、成功、荣耀、希望、美、理想与生命”;一半是现在,代表“年老、腐朽、麻木、混乱、西化、物质、色欲、肉体、失败、委琐、绝望、丑、现实与死亡”。书中每一篇故事都囊括了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荣辱,每个故事的脉络都好像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所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是一个在舞台上大摇大摆指手画脚的戏子 ,下台后就永远沉寂无声。”而这,大抵上也是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生命脉络了。

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曾经那些岁月被丢在身后,就像死者把生者丢在人间,就像游子把故乡抛在后面。像白先勇的书中人,也像你和我。——人真的有可能返回故乡吗?游子觉得他返回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却恰好确认了一切不再存在的事物。而此刻活着的人,被命令带着缺失的空洞活下去……一个不再向往别的世界的人,一个从未得到兄弟却失去兄弟的人,一个不再诉苦也不再轻易被沮丧击垮的人。儿女会被迫向儿女的身份告别,和全世界所有曾经的儿女一样,他们最后会老得不再记得自己曾是某人的儿女。

所有夕阳都会入夜成灰,所有大雪纷飞的日子都是记忆的虚笔。

和《红楼梦》所传达的“年华易逝,一切皆空”的思想类似,《台北人》的内里也有些消极了,可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况且古埃及有语:“人的生命并非是随着死亡而完全结束,而是随着他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生活。”冥冥之中的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抗衡,但是《台北人》中每个人都不丧失生的希望。读罢全书,可以发现《台北人》一书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在书中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巨变发出深深的感慨,往昔让他无法释怀,在现实生活中又时常被回忆拷问,原来云淡风轻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白先勇先生在书前引录了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不胜今昔的苍凉感溢于言表,“思乡”是这群台北人生活的背景音乐,无论什么阶层的人物都在回忆与现实间背负着漂泊与还乡的枷锁。

宇宙本就是一片死寂,就因为有了易雪艳,有了顺恩嫂,有了秦义方……这些平凡人的嬉笑怒骂才有了活的世界。其中人物的忠义、诚恳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勿论是对当时的台北,就是对如今的普罗大众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台北人》的时代还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人的肉身无法永恒,但是思想可以,灵魂可以。阅读是一种旅行,是让灵魂行走在路上的旅行,读白先勇的《台北人》纵然尘满面、鬓如霜,我仍自浅吟低唱,轻盈而充实的歌声自会飘至很远的地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