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八十抒怀

2018-09-27 00:00:00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秦邮古城,运河要邑。吾生于斯,亦长于斯。八十春秋云和月,多坎人生悲和喜。生于旧时代,长于红旗下,沐浴于毛泽东思想之光辉,安度于习近平时代之新局。试看今日之古城,苟日新,日日新。新世纪,新时代,新政策,既推波以助澜,复锦上而添花。躬逢盛世,频遇壮举,乐业安居,美事迤逦,合家欢聚,彰显英姿。喜家里家外,庭燎熠熠生辉;城乡上下,繁荣飘飘似舞。吾本辍学青年,二十年农村艰苦之步履;亦为百姓一员,数十载改革开放之欢娱;更是公务一族,多少年为民服务之尽责。无感天动地工作业绩,有微不足道人生小诗。

晨曦烛照所来径,夕阳辉映晚歌曲。吾自幼体弱,因病停学,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但并未停滞,转而奋发,高擎着新的生命之炬。回顾人生,总结得失,常常遇坎,亦遭病凄,然家庭之温暖,亲友之体贴,使生命拥有多次奇迹,亦使人生彰显无数美丽。曾忝为人师,农中而居,乐为人梯。后上城履新,从事公务,喜写实绩。退休二十年平常岁月,亦为文化尽绵薄之力。虽有2012年大病,承蒙领导关怀,同道相助,才有如梦如幻之佳期,才有爱心接力之传递,才有重返蓝天之展翅。

吾出身于普通家庭,无房无屋,无田无地。生吾者父母,养吾者亲人,自幼受呵护,依靠父母操持;成长得关爱,赖仗亲友牵系。焦家巷里46年曾经安居,长生河中30载终泛涟漪。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似金秋结实。翻阅人生记忆,甘苦欢悲自知。吾有过幸福童年、少年,难忘相邻的徐家大院嬉戏;亦有过艰苦学生时代,铭记父亲失业时举家悲凄。其时,父为一元卖船票的劳务费,每天步行往返三十里;吾为两元分四次交的学费,生活再难父母不言弃。同时,曾为“大少奶奶”的母亲,拎筒卖“洋油”,替人苦洗衣,设摊卖香烟,多年做保姆,只指望子女成人成才,能有华丽转身,有新的一页。那年月,府前街书香四溢,县中学独步一时;父亲有了工作可谓云开见日,想不到吾因肺病吐血而辍学。父亲那“吉人自有天相”的寄语,母亲那卖掉心爱大床之忧郁,是吾终身难忘之事。随着吾康复工作、娶妻添口,一切俱往矣。即使如此,父母仍担当起支撑抚育第三代之重责,恩重如山,无声好雨。

当祖母八十寿辰、长女十岁生日之际,正值金秋,同时做寿,亲友咸集,欢声笑语。灿烂之秋菊,欢娱之丰腴,欢聚淋漓酣畅,心花绽放美丽。

吾对继蕙一见钟情,结为终身伴侣。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亦知。于是,房门贴对联有一,“艾菖色绿千顷滩,兰蕙香飘万重山”,其雄心勃勃之要义,乃扬名远近之绚丽。吾成长于历史名城,受其陶冶,夯实重文之根基;就学于县立中学,得师指点,铭记众师之话语。待到真正习文涂鸦,方知从文成才不易。常言道,事成于行,文成于思。休学前拙作《湖底的城市》,被师长批为可笑幼稚;《毕业证书和奖状》之问世,皆因写的身边人和事。小说《乡镇小电影》发表,竟被砍掉三千字,得汪曾祺先生之指点,编辑自有他道理。从此,吾更信奉“笔下生花功在练,文心雕龙贵于思”。于是,拜县内外长辈为师,亦向平辈、晚辈求知;同时,借助家乡报刊平台,屡屡投稿,从不言弃。直到后来,才有《新民滩的悲欢》《珠湖的传说》《朱葵艺术传》(合写)《烟柳秦邮》《熊纬书传》问世,而付梓的《烟柳依依》,也够不着市场售书的步履,其评价声誉,吾早有自知。

从事文艺、文化、宣传工作四十有四,曾愿作一木一石为文化构建高台,虽工作取得一定实绩,但相距人民期望甚低。每当高邮文人成堆,闻人星聚,新作迭出,诗文问世,春华秋实,声名鹊起,吾皆心旷神怡,为之欢娱。如今,古城文友和衷共济,联翩思绪,钩沉史事寻灵思,书就凡人染新绿,可谓乡贤邮城之赋,赋文明城市之欢;文友点赞之歌,歌沧桑巨变之乐。吾年届八十,衷心祝愿双文明并驾齐驱,众文友书写史诗,构建历史名城之辉煌,绽放一“汪”情深之壮丽,吾愿足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