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夕阳堪比朝阳红

2018-10-15 00:00:00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说花兆奎回乡创业,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十多年前,我曾到花兆奎的家乡临泽镇调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记忆犹新的是,镇党委负责同志在介绍临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时,多次提及花兆奎,说他是临泽乡村企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临泽鞋业经济的拓荒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一家企业之产出几乎占了临泽工业经济半壁江山。

在场的临泽同志都说,讲到临泽镇村工业,花兆奎是绕不开的人物,以至讲到高邮镇村工业,花兆奎也是绕不过的。

当时,我不认识花兆奎,出于对农民企业家的仰慕,我注意了解花兆奎。从收集的材料,我得出一个结论:创业是花兆奎的宿命,几十年来,花兆奎一直处于创业进行时。

不妨将花兆奎的创业经历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花兆奎出生于战火中,成长在饥饿里。

1962年,由于家无果腹之食,初中毕业的花兆奎不得不辍学,只身来到安徽宣城以砍柴为生。整整干了三年。其间父亲因饥饿而死。

1965年,家乡生存环境有所好转,花兆奎回乡务农。

1968年邻村办起了皮碗厂(橡胶垫圈),十几个人由露天耕种除耙到室内剪裁磨刮,做着祖祖辈辈未曾做过的事业。这深深地吸引了花兆奎。他经常利用工余到厂里观察,甚至动手学习。

厂里的一位技术员很欣赏这个好学的外村青年,一次在与花兆奎交谈时,试探地问:你想办厂吗?

花兆奎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啊。

技术员神秘地说:如果你真想办厂,我可以帮助你,我上海那边有关系。

那位外地技术员接着又问:办厂需要钱,你有钱吗?

花兆奎哪有钱啊。但花兆奎没有退却,也没有流露出为难,而是爽快地说,我没有钱,但我可以想办法,只要你真心帮助我。

在花兆奎的游说下,村里同意办厂,并由三个生产队各拿出1000元,让花兆奎牵头办厂。

1969年,临泽合心村橡胶皮件厂正式成立,产品是利用旧轮胎生产鞋底,专供上海一家鞋厂。

花兆奎是厂长,又是供销员,要找钱,要组织生产,还要推销产品,整天手忙脚乱。

花兆奎不会说上海话,上海人那时似乎不待见苏北人,交流很困难,打手势,用笔写,有时急得头上冒汗,忍受了不少屈辱。但花兆奎说,值得,挤进了大上海,打开了市场,赚到了利润。

1970年,厂里就净赚了一万元。在工分以分厘计算价格、猪肉五毛钱一斤时,一万元是怎么回事,过来人应该是很清楚的。

不知什么缘故,1971年底,村里提出换人,不让花兆奎干厂长了,厂是村里的,村干部让换人只得换人。

花兆奎无奈地离开了厂。

印证了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花兆奎在家呆了三个月。1972年春天,泰兴天星港村慕名聘请花兆奎帮助办厂,月薪90元。花兆奎说,当时倒不是看在月薪高低上,是不服气,也是想巩固上海的市场。

1974年,受南通袁灶皮鞋厂聘请,当技术员,月薪110元。

1975年下半年,受浙江三门某一家企业聘请,当销售员,月薪120元。这是一家生产橡胶三角带的企业,三角带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花兆奎靠着一股钻劲,在安徽打开了市场。当时厂方提出,将花兆奎一家的户口迁到浙江来,花兆奎婉拒了。

1976年下半年,合心村又找到花兆奎,请他回去继续主持村办厂工作。花兆奎二话不说,辞去浙江三门的工作,回到村里,办起了临泽橡胶皮件厂。

如果仅从收入考虑,花兆奎完全可以不回来,或者是有条件地回来。花兆奎在浙江可是高薪,那时一位大学生才拿多少钱一个月,而花兆奎月薪已经过百。回到村里,非但拿不上高薪,而且是计工分。

花兆奎曾对人说,从1972年到1976年的几年内,与其说是找饭吃,不如说是游学,学到了技术,学到了销售门道。与其说到别处当厂长,不如说是借着别人的平台,唱自己的戏,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的1978年,花兆奎才开始拿工资,每月仅仅30元。

花兆奎在外学到的本领,到村里派上了用场。

1978年,临泽皮件厂开始生产皮鞋。花兆奎从此与制鞋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从未离开过。

村办厂的规模越做越大,花兆奎创业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

1978年皮鞋产值超过10万元,1986年突破500万元,工人超过300人,基本都是本村青壮年。厂里的利润丰厚了,有了反哺村民的能力。先后投资50万元,造了一条3米宽、4.5公里长的通镇水泥路,这是临泽交通史上第一条村造硬质大道。兴建一家村办自来水厂,合心村村民家家吃上自来水。农民吃自来水,合心村在全县拔了头筹。

由于花兆奎业绩突出,1979年被提拔为镇农业公司副经理,1986年被选为副镇长、高邮县人大代表,1989年被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高邮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是插曲,还是顺着创业谈下去。

1986年,花兆奎所在的村办企业率先改制,实现公退民进。花兆奎创办了高邮维扬运动鞋厂,产品结构作出调整。1991年引进香港客商合资创办扬州市天高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以后的几年里,花兆奎创业的成果愈加丰硕。与上海客商合资创办申高鞋业有限公司;与太仓香塘集团合资创办登高鞋业有限公司;与韩国人合资创办新世界鞋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客商合资新建凯高鞋业有限公司;2000年又到上海金山区投资创办上海兰华鞋业有限公司。2013年,投资300万元,创办上海绿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以养殖加工螺旋藻为主打项目,已经完成中试,苦于场块局促,未能进入批量生产加工。

最初的合心村橡胶皮件厂裂变出五家鞋厂,现在每家厂运行质态都很好,仅临泽的三家鞋厂,年销售早已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00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临泽人。每年发放职工工资4000余万元。直到今天,鞋业仍然是临泽的特色支柱产业。

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68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整整50年,花兆奎哪一天离开过创业,哪一天歇下过前进的步伐。

说花兆奎回乡创业,我如何会惊讶。

令笔者吃惊和震撼的是,花兆奎创业的领域。他此番回乡创业,既不是扩大鞋业企业规模,也不是新投工业项目,而是投资农业和三产服务业。

经济学家们认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惊人的一跃。产业结构调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临泽官方人士介绍,花兆奎在阔别家乡二十年后,回乡接手“东沟度假村”。

对于东沟度假村,我并不陌生,由于工作关系,多次前往调研。东沟度假村是高邮继东湖度假村后,第二个乡村度假村。

开发前,这里只是交通不便的低洼地和面积不大的池杉林。2005年,临泽镇凭借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装成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对外招商。一位临泽籍沪上成功人士,看中了这个项目。投资千万元,修道路、理水系、建宾馆、种瓜果蔬菜,不一年,声名远扬,尤其深得上海白领阶层之喜爱。一时间,游客盈门,不仅度假村内的动植物销售一空,连同周边农户种养的草鸡、韭菜等农产品,也是供不应求。

好景不长。由于投资者忙于上海业务,疏于对度假村的管理与创新,渐渐萎缩,渐渐衰弱,游人越来越少,乃至门可罗雀,入不敷出,一个好端端的项目成了投资者手中的“鸡肋”。上海投资者萌生了转让的念头。

真是无巧不成书。2017年高邮市双黄鸭蛋节期间,花兆奎作为在外成功人士,应邀参加临泽镇的相关活动,活动期间听说东沟度假村要转让。花兆奎听了心里一个激灵,这不是我苦苦找了多年的项目吗?花兆奎利用活动间隙,实地考察,有一种一见如故、老友重逢的感觉。

他悄悄将想法告诉家里人。家里人几乎都不赞成。理由是,我们曾经都做过农民,农业能发财吗,度假村听上去不错,但做起来太难了,是个好项目人家为何转让呢,人家为何不赚钱呢?再说,你已经七十多岁,到了享福的时候,再去折腾一个新行当,你吃得消吗?

面对家人一条条无可辩驳的理由,花兆奎无话可说,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暗地里进行调研论证,找专家咨询问计。

去年底,底气十足的花兆奎与家人摊牌了,无可商量地告诉大家,我一定要办这个项目,许多年来,我一直寻思着结构调整,鞋业经济已经出现天花板效应,产品竞争强,外贸单子难接,工人难招,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现在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对三产旅游业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东沟度假村虽然由盛而衰,对外影响力不大,但基础还在,资源还在,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做出新形象,做出新成效。这个项目是我的养老项目,也是回报家乡的项目,更是实现老有所为的项目,我必须做,必须做好。

为此,还召开了股东会议,花兆奎向股东们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诚恳地对大家说,投资这个项目有一定的风险,但哪一次投资是十拿九稳的,哪一个新上项目没有风险?你们愿投就投,不愿投,我一个人干!股东们了解花兆奎,几十年来,花总做过大大小小的决策无数次,小的挫折有过,大的失误从未发生,股东们对花总的决策深信不疑,大家都投了赞成票。这给了花兆奎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经过多轮谈判,项目于2018年5月签约。

带着敬重和好奇,我与花兆奎进行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七十多岁的花兆奎面色红润,身板硬朗,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干练,神情和语气中透出十分的坚定、自信和执着。一看就知道,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是跌打滚爬于市场上的干将。

花兆奎说,投资这个项目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赶潮流,而是我多年的选择和追求。多年前,我就准备到家乡租赁土地从事药材种植,但出手太晚,没有成块的土地可以流转。

花兆奎略显神秘地告诉我,二十年来,我那家金山区的厂子,就如同前沿阵地的哨所,一头连着上海大都市,一头连着临泽,为临泽的几家厂收信息、接单子,从中结识了一大批商业巨子和多个领域的精英。其中医学界的朋友建议我到家乡种药材,他们知道我的家乡是水乡,水源充沛,环境优良,一定能种出上好的药材。加上我5年前从江西农科院购买了螺旋藻养殖加工项目,需要一个养殖基地。这次能签下这个项目,实属机缘,既满足了我回乡创办农业回报家乡的心愿,又给了我创办三产服务业、实现二度创业的舞台。

当我问到签下这个项目的打算时,花兆奎介绍,这个项目要按时间远近分三步走、建两个区。第一步是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规划,已经请上海交大、扬大以及苏州一家园林公司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第二步是投资整治和建设现有景区,使其成为核心区,对450亩水面和粮田,进行切块规划,使其具备接待功能、良种种养功能、休闲度假功能、采摘娱乐功能。第三步是建设拓展区,流转核心区以外的2000亩土地,种植桃树、芍药和名贵中药材,收购周边村民闲置的房屋,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成为有水乡特色的民宿,补偿核心区接待能力不足、农产品数量有限的弱项,满足都市老年人易地养老以及白领休闲养生的需求。

这个项目快不得也慢不得。花兆奎说,快了质量得不到保证,现在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必须是有创意的农业、高质量的农业,旅游业慢了形象出不来,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核心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做提升工作,将在一个重要节点上开园揖客。

交谈结束前,花兆奎还不忘告诉我,度假村的名字改了,不再是东沟度假村,而是临湖度假村。

为什么要改呢?

花兆奎说,要改,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体现特色。他不厌其烦向我解释,临有临近之义,又是临泽之临,临泽这个元素一定要摆进去,临泽是水乡之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是高宝兴三县市交界的重镇,又是全国重点中心镇,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品牌。高邮有西湖、东湖和南湖。我们的度假村既靠近闻名全国的东湖度假村,又与烟波浩渺的高邮湖相近,要将临湖度假村融入高邮扬州的旅游圈,成为运河边上的一颗亮丽的珍珠。

花兆奎诚恳地说,这个项目能顺利签约启动,还亏家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临泽镇党委政府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当初有人提出分块出租,也有人准备稍加投入,低成本运营,都被党委政府否决了。他们认为,这是一块宝地,是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决不能随意处置,一定要引进大资本,请进大手笔,进行改造建设,将其建设成田园综合体的示范方,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区。临泽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十分感激地说,花兆奎作为我镇村办工业经济的奠基者,热心家乡公益的成功人士,来投资建设度假村,是十分合适的,我相信一定能取得成功,镇党委政府将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使其早出形象,早出成效。

高邮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文喜专程考察临湖度假村,了解规划定位、新建项目进展情况,高度称赞花兆奎富而思源的情怀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并叮嘱临泽镇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用心服务,争取早出形象。

年愈古稀的花兆奎正焕发青春的活力,行进在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大路上。

前不久,我来到花兆奎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合心村,漫步在花兆奎主持修筑的合心大道上,随行的几位镇村干部,个个争着夸赞花兆奎,说他一直心系家乡,不间断地做公益做慈善。

他们的声声称赞,引发我跨越时空,将50年前花兆奎创办的皮件厂与今天的临湖度假村联系起来。我感到,正是花兆奎这样的农民企业家,当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想敢干敢拼,才使广袤的田野上长出了工业经济的幼苗,为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奠定了基础,在壮村富民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他们是新中国乡村建设史上不可忘却的功臣。今天,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给花兆奎这样的能人和乡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凭着创业秉赋和家国情怀,他们定会像当年一样,用汗水用智慧,大展拳脚,高歌一曲新时代创业之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