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 00:00:00 作者:□ 吴寿瑛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司徒湾址村,在一个近六万平方米的高墩子上,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祖祖辈辈,过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农家生活。
十里小路十条河,河流两边是菱藕。家乡河道纵横,每个自然村,都有若干河流分割的农田圩口。聪明的古人就懂得利用风力,发明了为农田车水灌溉的风车。站在村里的庄台上,便可看到远处一片翠绿的稻田,田埂岸边的高垛上,矗立着座座风车,片片风车叶似远航的白帆,将微风揽入怀中,慢慢转动。风车带动着水车,咕隆咕隆不停地转着,将清澈的河水牵引到水渠中,缓缓地流淌到农田里。
春天,水田里波光粼粼,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在太阳光映照下闪烁发光。夏天,人们精心梳妆打扮后的农田,绿苗悠悠,和风轻拂,掀起阵阵绿波。秧苗随水生长,应水拔节,禾苗随着风车起舞,鼓噪的蛙声演奏着丰收的序曲。秋天,禾苗扬花抽穗,随着微风飘过,送来了沁人心肺的清香。秋风尽起,田野一片金色尽染,低垂的稻穗轻轻摇曳,庄稼人露出会心的笑意。冬天,乡亲们收藏了丰收后的果实,守望着白雪覆盖下的茫茫田野,期盼着来年的丰收……
如今在原来风车车水灌溉的土地上,冬、春天白茫茫一片的水沤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嫩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
沤改旱,历史传承的水沤田,变成了一年两熟的米粮仓。过去的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吨粮田。土地方整化,沟渠通畅、配套,道路硬质化,排排树木成行。种植科学化,耕作机械化,几十年的耕作方式彻底改进,胜过祖辈几百年的耕耘。
村里家家都养麻鸭。爷爷、父亲及兄长都是养鸭能手。沟河、湖荡中布满了麻鸭的身影。这里正是极佳的天然牧场,小鱼、小虾、螺蛳、土荸荠、水草都是麻鸭最好的天然饲料。
“看毛色,听叫声,就知道你养的鸭子能赚几分。”小时候常听父亲讲授养鸭经验。
春天要晒。每天清晨,将麻鸭放到河里晒太阳,以促进鸭子多产蛋。夏天要赶。趁着梅雨季节,把鸭子赶到荡区草滩上吃青虫、蚂蚱等昆虫活食。梅雨过后,再把鸭群赶到高田地区吃麦粒和蚯蚓,催促小鸭长膘、育肥,尽快上市。秋天要汰。秋天稻谷收完,就把鸭群放在水田里过夜,不收栏(不进窝),依靠天然食物养鸭。冬天要暖。在靠近水边背风向阳的地方,选择搭建鸭栏,这样可以让鸭群安静温暖地过冬,来年早产蛋、多产蛋。
父辈、长兄们不仅成了鸭子的好保姆、好朋友,还能与鸭子对话。只要他们走近鸭群,鸭子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呱呱地叫个不停。
养鸭人还有两个小技能。一是“水中捞月”。在河中抓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撑着鸭漂子(放鸭用的小木船),在河中鸭群边用力撑一两篙子,小船像离弦的箭一样,猛冲过去。眼见小船冲进鸭群,撑船人眼疾手快,用撑船篙的梢头,朝着要抓的鸭子颈项用力按下去,在水里三转二转拎上来。只见那鸭颈部死死地缠绕在篙梢上,乖乖就擒。二是“裹鸽子”,用以诱捕野鸭。秋天鸭群在野外水田中过夜,傍晚和黎明的天空中,经常有呼叫着的野鸭群飞过。野鸭见到水中的鸭群,时不时地有两三只落下,混居其中。当夜,将鸭群收栏,野鸭也同时进栏,它们就成了瓮中之鳖,俯首待擒。
春天到高邮兴隆蛋行卖鸭蛋,秋天去兴化张氏鸭行卖肉鸭,这是全家七八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小孩也就有了去这两个城市进饭店、逛街市、长见识的机会了。
现在一切都变了,年轻人进城入厂,就连留守儿童也少了。宽阔的乡村大道上,往返于城乡的人们川流不息,车轮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