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1 00:00:00 作者:□ 陈治文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推开老屋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静地躺在老爷柜旁的大撇缸。这是我们家以前年年做酱用的,它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妈妈当年做酱的记忆里。
过去,我们农村人做菜,佐料很少用酱油,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祖传办法,自己家里做酱。自己家做的酱味道特别鲜美,不仅可以用来作炒丝瓜、熬番瓜、烧豇豆、煮河鱼等菜肴的佐料,还可以加点切碎的辣椒炖一下,或加块把豆腐拌一下,就是佐餐的上好小菜。
妈妈每年都做酱,这已形成习惯了。每年一到大伏天,她就为做酱忙开了。首先,她把五六斤干净的黄豆用清水淘洗一下,放在大撇缸里放水泡起来,约莫半天工夫,黄豆一个个都泡得圆滚滚胖嘟嘟的就成功了。接着把泡好的黄豆捞起来,放到加足水的锅里去烀。等到黄豆烀熟了,就连汤带水地用大勺子盛出来放到大撇缸里。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十来斤干面,慢慢撒进大撇缸里,用两根特制的大筷子拌和。等到干面加完,大撇缸里的面和黄豆粘合在一起,如同做烧饼的面团子一般硬。这时妈妈搁起两片门板,开始做酱饼子了。做酱饼子不考究,只要抓上一小团面团,在手上来回轻轻压一下就成了一个形状不整齐的酱饼子了。将做好的酱饼子一个个摆放在搁好的门板上。妈妈说,不动它,让酱饼子吹点风收一下干。然后就出去到菜园子的玉米地里,揎了一小抱玉米叶子回来。妈妈将玉米叶子一根根细心地覆盖在酱饼子上,说是为了帮助酱饼子长毛,其实就是发酵。约莫隔了一天,细细的白毛还真的慢慢长出来了。妈妈一查看,露出了笑容,说,马上开始上黄黄子了。所谓黄黄子是进一步发酵,黄黄子越多说明发酵得越好。约莫过了五六天,酱黄饼子终于成功了,妈妈把一个个黄粉子飞飞的酱黄饼子,很快地收起来放在大匾里,拿到屋外搁在凳子上赶太阳晒。妈妈说,晒酱黄饼子一天,要抵以后晒酱缸十天。这说明晒好酱黄饼子是非常重要的,对将来做成的酱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酱黄饼子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足足晒了一个星期,都晒得不成形了,酥了,脆了,碎了。这个时候,妈妈开始“打”盐水了。只见她在大铁锅里放足了水,然后放入好几斤大籽子盐,烧火制盐水。水沸腾一会儿,盐全化了,盐水也就“打”成功了。将盐水用几个大盆盛起来备用。这时她把晒好的酱黄饼子倒入大撇缸,然后将一盆盆“打”好的盐水缓缓倒入缸里。这一切做完之后就准备晒酱了。由于撇缸大,分量重,必须由两个人抬出去。妈妈事先在大门口放好了一张杌子,这是年年专门晒酱用的,把大撇缸抬上去让太阳晒就行了。这晒酱有个规矩,每天早晨可以把酱缸搅拌一下,其他时间是不能搅拌的,据说是防止酱变馊。晒酱一旦开始必须天天晒,至少要晒七七四十九天,最好能晒九九八十一天,一直晒得酱发黑色,老远能闻到酱香,就算大功告成了。
酱缸里是不能有生水进去的,否则要生蛆的。夏天多雷雨,怎么办?为了防雨,我们家大撇缸旁总放着一面大锅盖,一旦要有雨就提前盖上了。为了防止苍蝇,妈妈在大撇缸旁立了一根小竹竿,在竹竿上扎了几片长飘飘的红绿布条,风一吹,四下飘荡,苍蝇也就吓得不敢靠边了。晒酱还讲究个日晒夜露,就是说白天太阳晒,晚上露水露。怪不得妈妈做的酱那么鲜那么好吃哩。
现在,农村再也看不到做酱的了,妈妈做的酱的味道也永远尝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