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极乐庵的变迁

2018-11-08 00:00:00    作者:□ 顾永华    来源:今日高邮

 

好久不去童年居住的老宅看看了。听说,那里的变化很大。我从琵琶闸南水关拾阶而下,沿着流淌不息的市河往北走,过了南仓桥,眼前一座寺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座寺庙曾经是我童年居住生活的地方,原来的庙门朝西,上面镶着“极乐庵”三个大字的砖雕,而现在的庙门改成了朝南,庙号改成了“极乐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极乐庵,占地面积很大,因市河从中相隔,分东、西两部分,由架在市河上宽约80公分的简易小木桥相连接。木头桥看上去很结实,人走在上面还是感觉有点摇晃,到了下雪天人几乎要靠爬行才能过桥。东边有门通中山路,西边的门开在西后街上。由于受破旧立新的时代影响,那时的极乐庵已经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作为公产,由房管所管理。东、西两部分的主体院落由高邮镇的一个镇属企业使用,大殿东西两边的厢房共居住着四户人家,我家是其中之一。

河东通中山路的大门上挂着“高邮镇麻纺厂”的牌子,东边的房屋及西边的主大殿房屋作为厂房,放着许多手工织布机,30多名女工有一大半人为织布工人,还有小部分女工在厂区门外的西后街从事手工绞制麻绳的工作。从早上7点工厂敲响上班的铜钟,到晚上6点钟工人下班,除了中午吃饭的短暂时刻显得稍有些许安静外,极乐庵终日陷于织布机机梭来回撞击机身的喧嚣声中。

极乐庵的大院里栽种着许多的常绿树和果树,像一座小公园。河东院内栽有杏树,河西的码头岸边由北往南分别栽有银杏树、榆树。银杏树由根部向上分为两株,粗壮的树干一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长得比二层楼都高,树干如柱,树荫如盖。当季节之笔将一柄柄扇形树叶染黄的时候,在夕阳的照射下,银杏树摇动着数不清的金片让人看得晃眼。当工人下班,院落归于宁静的时候,院中的孩子坐在银杏树下厚厚的落叶上,好像坐在松软的金黄色地毯上,闭上眼睛,听落叶的声音,感受着岁月的柔美和娴静。南院墙边栽有数棵松树,总是在晨曦中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西边靠山门旁长着皂角树,当树上的皂角豆荚成熟的时候,采摘下来,小孩拿它当沙锤玩,摇得“”响,大人们用它洗呢子服,蛀虫不侵。大殿前院栽着冬桔、桃树和枇杷。都说寒冬是梅花的花季,其实枇杷花也是在严冬盛开的。在雪花纷飞的冬日里,枇杷树那形似琵琶的叶子上承载着晶莹剔透的雪花,枇杷花坚忍地从一团团雪花中间探出花柱,让青白又微黄的小花挺立在寒风之中,开得低调,毫不张扬。“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端午节后,枇杷果黄灿灿的在枝头招摇,那酸甜的气息把大院孩子的魂都勾了去,一放学就围聚在枇杷树下,直到“摘尽枇杷一树金”。

70年代中后期,高邮镇麻纺厂生产项目发生变更,麻布和麻绳不再生产,改成用回收的棉花生产再生棉制品。极乐庵绿树成荫、果实累累的景致终结了,大院内的树木基本被锯光,就连硕大的银杏树也没有幸免。在原来栽种树木的地方,新建了大水池和锅炉房,用于清洗和消毒回收的棉花。因生产而产生的夹带着烧碱和漂白粉等化学品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市河。从此,市河流经极乐庵向北的河水不再清澈见底,不再有鱼虾戏水,不再现水草青青。这个生产再生棉制品的工厂由于污染严重,短短几年又被迫改行,由高邮镇沙发厂取而代之。

时间到了80年代中期,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设在极乐庵的工厂迁往他处,居民陆续搬离,曾经在庵中出家的几位老比丘尼师傅重回家园,佛门重新敲响悠长的钟声,清朗而虔诚的诵经声传出庵堂,释迦牟尼的莲花座前,油灯又熠熠生辉。

随着老比丘尼师傅的陆续圆寂,庵门里不见了她们苦心修持的清瘦身影。极乐庵新来几位和尚师傅,庵增挂“高邮市佛教协会”宗教社团的铭牌。极乐庵进行为期数年的改建和扩建,工程竣工后更名为“极乐寺”。

极乐寺的周围弥漫着浓郁的香火味。我仰视着面前的极乐寺,追溯着极乐庵依稀留在记忆中的种种美好印象,把心中愿尘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祈愿送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