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5 00:00:00 作者:□ 施正荣 来源:今日高邮
国庆期间去扬州,我又一次参观了朱自清先生的故居。
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在扬州市区安乐巷27号内。故居大门朝东,门前挂着一块醒目的木质蓝字的“朱自清故居”匾牌,进门穿过道,眼前是古城扬州很普通的一个四合院,中间是天井,正中是堂屋,左右是厢房。堂屋东厢房有两张床,是朱自清先生的奶奶和次女的卧室。西厢房是朱自清先生的庶母带幼小的次子同住。堂屋正中挂着康有为题写的“开张天马岸,奇逸人中龙”山水画中堂。堂屋对面是三间下堂房,东厢为朱先生的小女儿所住,西厢为中学时的朱闰生所住。而朱自清先生的卧室则在进入大门北侧铺着方砖的小院内,小院很小,右角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参观者都猜测可能是朱先生栽种的了。卧室两间屋,东为卧室,西为书房代客座,室内很简陋,只是房中挂着的一副对联很醒目:“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据说这是朱先生根据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改写的。时光没有将这里的一切带走,时隔多年,房屋的外形大抵还保持着原样,只是已经旧了点,但仍然显示着它的庄重,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里看到朱先生的身影。
我认真拜读了朱先生的平生简介。朱先生1919年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同时走上文学道路,开始从事新诗与散文的创作。他的经典名篇很多,《背影》《荷塘月色》《踪迹》《欧游杂记》《标准与尺度》《旅行杂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淡香疏影似的笔墨,却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他是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更是无畏的民主战士。1948年,朱先生因为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毅然参加了拒绝美国救济粮运动。他表明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直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朱先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尊严,他宁愿牺牲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真是“清芬正气传当世”。
我站在院子里,望着朱先生的塑像,心中在说:朱先生,您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您始终保持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我们会像您一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奉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