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高邮城区的桥

2018-11-15 00:00:00    作者:□ 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城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的水城。从前城内城外河流纵横,终日流水淙淙,人家依河而居,街市傍河而建。街道上人来人往,市河里船如穿梭。如此美丽的水乡小城河道多,桥梁自然也多。2007年秋天笔者写过一篇《傅公桥和傅椿》的短文以后,兴趣所至,又对城区其它桥梁进行一些钩沉追踪。经访问老者和查阅资料,初步统计从明清至民国期间,城区桥梁能叫出名字来的至少有30多座,还不包括南门吊桥、北门吊桥、东门吊桥(西门为渡口)以及后街小巷中一些叫不出名称的小桥和便桥。

先说城内,以南北走向的市河为纵轴,以两条东西走向的南濯衣河、北濯衣河为横轴,其间就有南仓桥、南石桥(又叫南市桥、安定桥)、鹅巷桥、通济桥(小桥)、中市桥(水部楼桥)、高公桥、北仓桥、通湖桥、西石桥、察院桥、长生桥、凤凰桥等等。这些桥梁沟通了城内东南西北,也以桥为中心成就了一些商业圈。例如中市口(中市桥),在上世纪末之前,历来是邮城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中心地带。这里向东是历朝州府衙门,府衙东侧从明代起就建立邮城最早的文昌书院,后来的孔庙、青云楼(后改为忠义阁)也在这附近;向西是水部楼、乾明寺、学校;南北两侧更是商号众多,一度时期还建有新亚舞台,更是热闹一时。

城内另一个商业集中区要数南市桥(南市口)。这里东连东水关,西通镇国寺,桥下的南濯衣河是条行船的河。当年东乡北乡运送粮草及土产品的船只从东水关进来,过南石桥直达市河,分流向南到南仓桥,向北可至北仓桥。八大寺之一的乾明寺就在南石桥东侧前观巷中。民国早期官办的贫民工厂、名声远扬周边县市的徐聚兴糖坊,以及当年邮城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阜祥钱庄都设在南石桥。据说阜祥钱庄创立于1927年,由宁镇两地三人和邮城两人合伙组建,股本两万大洋,租赁南石桥宋少南家两进10间房屋办公,有员工近20人,在邮城7家钱庄中实力最强,业务量最大。到1931年受水灾影响百业萧条,钱庄歇业。1946年解放区华中银行二分行来邮建立高邮支行,行址就是南石桥阜祥钱庄旧址,后迁北市口的税务桥。民国期间南石桥旁还有个官办的“毒品稽查处”(原址解放后曾是城镇木器厂用房)。严禁贩毒吸毒,本是顺民心的好事,然而这里常遭老百姓唾骂,原来这帮人不仅同大烟馆老板、毒品贩子相互勾结,从中渔利,还霸占水陆码头,以搜查毒品为名,对过往客商和百姓进行敲诈,老百姓骂这个毒品稽查处是毒蛇窝。

市河中段有座鹅颈桥(合兴桥),桥不大,为砖石拱桥,位于百岁巷西端过街市河上,居住在南水关河西岸的居民,过市河进入中大街很是方便。百岁巷北边是焦家巷,当年著名画家王陶民家就住焦家巷。王陶民擅长山水人物,同时工诗词、善书法、精篆刻,且为人正直品格高尚,在画坛上名声很响。日本人侵占邮城后,据说有日本人向他求画,其时粮食食品紧缺,日本人愿用大量面粉交换,但他看重民族气节,拒不应从。后来竟因贫病而死。

高邮城外的桥多于城内,尤其是城北和城东北一带。如承志桥、税务桥、景家桥(景丰桥)、半边桥、霞碧桥、搭沟桥;多宝桥、三元桥、北石桥、红桥、牛集桥、泰山桥、傅公桥、庙桥、得胜桥、济民桥、蛤蜊坝桥、虾桥等等。这些桥梁中有两处堪称北门大街景观桥,值得一提。

一是承志桥。桥上建有木质四角形风雨亭,亭的东西两侧各有栏杆木椅,可供行人休息观景。桥北两侧是承志河北街,旧时街上曾有些店铺;桥南两侧称承志河南河边,旧时店铺少,居家多。承志河是承接通湖桥下涵洞来水,河道因年久淤积水流不畅,居住在北门外的进士杨芾的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疏通这段河道建一座新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杨芾考中进士,先后在京城、山东等地为官15年。荣归故里后,杨芾秉承父志牵头募资疏浚河道,建造一石质的亭桥。完工后桥名为承志桥,桥亭为承志亭,桥下河流名为承志河。据《三续高邮州志》记载,当年承志桥边立有《疏浚承志河碑》,碑文为进士杨芾所作。桥亭四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举锸同申,才引来几湾流水;凭栏远眺,好栽成一路垂杨”“竿首永悬灯,只希明白无差,表出臣心原似水;抬头聊勒石,敢谓嫌劳独我,欢腾众口更成碑”。对于这两副楹联,当年似乎无人责难,只是这桥、亭、河皆以“承志”为名引起非议。其理由是这里原先有河有桥,只是由杨家出面牵头募捐疏浚河道重建一座亭桥,钱是大家捐的,却以“承志”命名,明显有贪大邀功之嫌。因此有人也撰一联张贴于桥上:“既承先人志,当掏自己腰;如何一河水,尽是民脂膏”。这是当年邮城由承志桥衍生出来的一段市井佳话。

北门大街另一个有亭子的桥便是税务桥。这座砖石结构的拱桥本身就高,加上桥亭更高,因而进入北门大街,老远就能看见。不过这里的桥亭不是用于观风景的,是供税务人员在桥上收税用的。据说他们向过往船只收税方式也很特别,收税人根本不下桥,只将一端系有小布兜的长竹竿从亭中伸下,纳税人将税款装入布兜即可,纳税人很少能拿到交税凭证。税务桥南连北市口、东连东大街,历来是北门商业圈范围。如泰山大药房、孙石君的酱醋门市部、正茂花席店以及邮城开办较早的华兴浴室都在这地方。1946年以后,随着南门粮食市场的日渐萎缩,华中二分行高邮支行也从南石桥迁到税务桥营业。据说当年税务桥一带河道纵横曲折,因此桥也多,如牛集桥、半边桥、多宝桥等都在这一片。半边桥原址在菜市街附近,桥建了一半,因用地发生矛盾人家不准建了,所以叫半边桥。这些古桥早被拆除,河道也被填平,大多数是名存实亡。

如今在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昆山周庄镇有一个双桥景点,高高的石拱桥下船娘摇橹,桥上游人驻足,每日有成千上万人来桥上观景留影,称为周庄景点的一绝。其实高邮城区的古桥当中也有一处“双桥”,这就是南石桥和西市桥。这两座古桥原来皆是砖石拱桥,一座是南北走向,一座是东西走向(通西塔街),两桥近在咫尺倚角相连,故而这里曾有“三步两档桥”的美誉。民国初年,为了追求城区道路的平坦,这两座古桥和北门外的税务桥以及市河上所有砖石拱桥一起,全部改为平桥。今天看来方便了交通,却也加速了市河的萎缩,以致行船断绝,水城风貌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关于高邮城区过去的这些桥梁建于何年,因年代久远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有的已无法查考了。有人认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高邮开始筑城时,城内就应该有桥梁。这种说法虽是推理,却也有可信之处。又据说,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南门外盂城驿时,城内就有安定桥(南石桥)的地名,若按此推算,南石桥的桥龄至少有640多岁了。据《高邮州志》记载:“明神宗二十年(1594年)通湖桥圯,堤决五百余丈。”这说明,500多年前就有通湖桥的存在。再如傅公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距今有280多年,承志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龄也有100多岁。另外还有三元桥、红桥、蛤蜊坝桥等,都是百年老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