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深秋读杜甫

2018-11-22 00:00:00    作者:□ 刘艳萍    来源:今日高邮

 

我对杜甫诗有情感上比较深刻的体验是在初二。

农村中学简陋的校舍里,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高材生——我的语文老师王烨先生。他一边认真地教我们,一边挑灯夜战准备考研。王老师喜欢现代诗,他也教我们写诗,还教我们把优秀的诗写在板报上。没有电灯的农村教室,因为那些诗行,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管过去多少春秋,我都记得老师自己的一首被选进集子里的诗,诗题是《坐在火炉边看妻织毛衣》,生活可不就是诗歌么。

不记得什么情境,却清楚地记得,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首杜甫的诗,是《赠卫八处士》。黑板白字,明明白白地板书着“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越来越相信缘分的我,只好相信,我和这首诗,也是有缘分的。反正,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提到杜甫,我心里想起的不是“国破山河在”,也不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而是这首“人生不相见”。我不能想象,一个人,怎么就用那么简单的字句,感慨了我们心里最沉重的感慨。

当年王老师教我们,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他的家在市区,隐约听说在电厂附近的什么宿舍。王老师回市区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黑色的自行车。好像有一次,老师批评了调皮的男生,调皮的男生就把老师的被子扔出了围墙。老师在风雪之夜,只好骑着自行车往市区的家里赶。我联想的是,老师是否也如杜甫一般感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反正刻苦又勤奋的老师终是考上研究生走了。

再见老师,在淮北师大。老师研究生毕业来师大教书,我在师大读书。老师的家在图书馆前面,我去吃了一次家常饭。我很快毕业了,听说老师也考博走了。此后就没有了音信。

我考教育硕士啃英语的时候,想到过老师的刻苦,但自己终是懒惰,蜻蜓点水,浮躁难改,勉强把教育硕士读完,评了职称,就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动力。不知远在何方的老师,在我翻起杜诗的时候才会想起。

这个深秋,因为要上一节杜诗的专题课,我再也不愿意把对杜诗情感的源头藏着掖着。备课之前,我想先问候王老师。似乎这样,才是备杜诗的标配。查到老师博士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任教,我赶紧电话打过去。一阵铃响无人应,我又根据存下来的号码推荐的微信,加了好友。两三分钟时间吧,老师回了电话过来。

我自然补叙了三十年的光阴故事,当然也说了因为备杜诗,特别想问候老师。师生叙谈,颇有“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意思了。

当晚,我在我们的同学群里,说自己联系到了王老师。同学们就感叹,感叹时光匆匆,感叹青春不返,感叹老师有成,也感叹自己少壮不努力并且太顽皮……那样此起彼伏的感叹,可不也就是一首《赠卫八处士》么。

那个晚上,我在楼下散步,反复想着这首诗,不自觉地就流出了眼泪。用潘向黎的话说,“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