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00:00:00 作者:□ 沈跃华 来源:今日高邮
一本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读久了,翻旧了,褪去了当初鲜亮的色彩,棱角泛白,书脊磨破;书页的下角多有折痕,是他诵读时随手做的记号,临时代替了书签。诗行间有注音、解释或圈圈杠杠的记号,还留下他解读的文字。
年近花甲,他受到学校的照顾,被安排到轻松闲适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之余,他重温旧梦,案头放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有空就诵读。
他读唐诗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而是精耕细作,落实细化到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不放过可疑之处,力求透彻理解,切实感悟。
他每天诵读不懈、熟读成诵,像学生不间断地每天坚持做两课两操,如老愚公挖山不止;他总是把前面读背过的唐诗循环往复地巩固加强、熟读记牢、理解感悟,才接着下一首。
室外人影绰绰、脚步匆匆,室内,他声情并茂,陶醉在诗的意境中,引得人侧耳倾听。有时他读到精彩处,禁不住手舞足蹈、击节叫好;室外的人忍不住一问究竟,他才如梦初醒,摇摇头,跺跺脚,哑然失笑,自我解嘲。
春来暑往,年复一年,一本《唐诗三百首》在他手里翻了合,合了翻,读了背,背了读,页角折了放,放了折,颠来倒去,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一首首诗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背了多少回,直到书的最后一页、最后一首。书读旧了,读破了,封面褪色发灰,书的棱角发白起毛,脊背起翘,他还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他有一股子难得的倔韧劲!
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经年累月的辛勤付出,他居然能把一本《唐诗三百首》从头背到尾,他自己也难以想象。
吟诵是快乐的享受:美妙的节奏,如珠落玉盘,溪流淙淙;别样的句式,或工整严谨或奔放自由;别样的语言风格,或起伏跌宕,信马由缰,九曲回肠,或精雕细琢,词严义密,精确传神;既领略到河山的壮丽多姿,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体察到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努力进取,积极用世,或看破红尘,归隐山林,清静无为……欣赏诗人不同的风格特点: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雄浑壮阔,白居易的晓畅优美,李商隐的缠绵与禅意,杜牧的清新隽永……
忽有一阵子,他若有所失,提不起精神,放弃了固定的诵读习惯,不碰这本《唐诗三百首》。妻子很是诧异,再三询问,才知道他产生了波动情绪。有位老同事看见他天天苦吟,很不以为然,笑话他大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读什么《唐诗三百首》!又如何能背得下来?即使可能,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喝点小酒,打打小牌,享受晚年!
妻子安慰说,现在吃穿不愁,生活无忧,工作之余,读点书有什么不好!活到老学到老,八十岁还学吹鼓手咧,国家还提倡人们终生学习呢!一味地贪图享受,吃喝玩乐,有什么意义?鼓励他做自己的事,不要在乎人家怎么说。
他如释重负,轻装前行。
诵读唐诗成了他的一大雅好,一大乐事。下班以后,他走进书斋,泡一杯清茶,坐在枣红的椅子上,在漆黑的老板桌上放一本《唐诗三百首》,专心致志地诵读。茶香书香弥漫,目光在诗行间行走,浅吟低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含英咀华,大快朵颐。往往是饭菜已经上桌,芳香扑鼻,孙男孙女数次扣门,提醒他吃饭,他仍甘之如饴,意犹未尽;月光如水,四周悄无声息,老伴心疼,劝他休息,他仍手不释卷,咀嚼回味,陶醉在诗的意境中。一本《唐诗三百首》,从头读到尾,由厚到薄,从尾悟到头,由薄变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那些熟读过的唐诗,他能够信手拈来,引用自如,恰到好处。
无形之中,他的文学素养提高了,知识积淀增加了,谈吐高雅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