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20:56:33 作者:贾怀景 来源:今日高邮
究其词源,我认为,“家数”与“礼数”应同出一辙。“家数”是“礼数”的一个分支。“礼数”指礼节和礼貌,从古至今,从书面语到口头语,全国范围都在使用。近年来,报纸杂志上谈论它的也不少。而“家数”仅见于高邮及周边地区,我询问了一些外地朋友,扬州有这个说法,泰州没有,苏南也没有。查百度词条,“家数”一词,出自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显然,这里的“家数”是指诗文、技艺的家法传统和流派风格。与高邮坊间的“家数”内涵大相径庭。“礼数”“家数”构词为什么都用了“数”?妄自揣摩,很可能与“数”的本义相关,无论是礼数还是家数,都不会只有一条,而是由很多方面、很多层次、很多条的规矩构成的。比如通常所说的“礼数”,就有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等十二个方面,上百条规范;高邮人的“家数”也不少。前不久,市文化部门让我提供高邮贾氏家族的《家训》,打算勒石以教化市民。就我所知,在高邮无论是名门望族或引车卖浆之家,都“各有家数”。诗书官宦门第出文人,他们有著述,或在族谱、祠堂、条幅中留下《家训》,而平民百姓则以“耳提面命”的方式传承“家数”。
“家数”的关键在于养成和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塑造人。家长要像园艺师、铸造师、雕刻家那样,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不断对其修剪、打磨、雕刻。“玉不琢不成器”,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塑造的“范”是什么?就是“家数”。高邮人有句老话,“从小定八十”,“从小”的教育就是“家数”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他“喊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后来父母不提醒,他都会主动叫,小嘴很甜,讨人喜欢。这样有“家数”的孩子,长大能不尊重师长、彬彬有礼吗?爷爷奶奶搀着孙子过马路,反复叮咛“红灯停,绿灯行”,剥下的香蕉皮先抓在手上,等走到有垃圾筒的地方再投进去,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这样有“家数”的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能不遵守社会公德、具备环保意识吗?反观现在有些家长不惜代价,送孩子补数学、补外语、学钢琴、学绘画,自己得空则玩手机、打麻将、赴饭局、泡歌厅,与孩子的沟通大大减少,“家数”渐渐淡漠。走入误区的家教难道还不应该反思吗?“家数”传承最大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父母喜欢读书,谈吐文雅,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喜欢学习。吴越钱氏,诗书传家,是中国最传奇的家族,一千多年来人才辈出,仅现代的就有科学家“三钱”,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政治家钱其琛、钱正英等一长串名单。为什么这个家族长盛不衰?《钱氏家训》薪火相传,家风家教功不可没。高邮人的“家数”教育也是这个功能,靠的是长辈垂范,世代传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家都有了“家数”,社会能不和谐吗?
“家数”,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汇,高邮人使用它,很可能只是世代相传的一种语言习惯,但它却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现实教化功能为高邮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我看,它应该算得上高邮人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