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18:53:47 作者:曹坚 来源:今日高邮
农村逢集按现代汉语规范的说法应为农村集市贸易,是中国农村在固定地点进行集中的初级贸易活动形式。它早已在农村集镇中形成并流传至今,像我们高邮,除了临泽、三垛、界首这三大镇一直不逢集,其他各乡镇都逢集,过去按阴历后来改成阳历,高邮好像规定是阳历逢5逢10为集期,这种简单的商品流通形式,它虽原始却极大方便了农副产品得到集散和交易。
我记忆中的菱塘集市是相当有规模的。因为菱塘是老乡镇,往西隔天菱河就是天长县的界牌、任河等公社,哪能跟菱塘比,所以每遇逢集这些被称为河西人的都要过河到菱塘赶集。菱塘老早就有猪市,这里指的是苗猪交易,而且规模还不小。街上有好几个一直吃这行饭的人成立过交易所,属居委会领导,老潘任经理。每到逢集,杨二姨最为显眼,她其貌不扬,脸皮子黢黑,一副老公鸭嗓子,人很干练,能说会道,用现代流行词语形容就是个女汉子。她抽香烟,瘾很大,烟不离嘴,大秤朝肩膀上一扛上猪市,女的做这行的确实少有,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早先猪集市是在菱塘后街,后移到了东街。那个年代,农村家庭副业当地有人专门养老母猪的,天长界牌人也养的不少,老母猪过小猪,苗猪长到头二十斤就要挑到猪市上卖了。开猪行的人习惯都要集市上逛一圈,看看货源多少,买户多少,然后几个人碰个头,说着行话,议好价。这几个交易员都各有熟主户,买卖双方有意向时,交易员先过秤后议价,与卖户在袖笼里打手语(即用竖手指头代表数目字)通报行情,得到同意时再向买户如此动作一番,再来回讨价还价数次,这叫个一手托两家,买卖都称心。成交了就一口报出价钱,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功,都是心算,不大用算盘的,那时更没有计算器。交易在买方付款给交易员后,交易员在拿回手续费后把钱交到卖方手中即为结束。当时手续费率为5%,他们几个人就是靠这个吃饭。现在这帮人早作古了,这个行业也带到棺材里了。
我印象中还有个杨巴巴,他那时已四五十岁了,见人满脸笑,递上香烟打招呼,客气得很。走路头一跟一跟的,脚步一摇二摆的,这与他的职业习惯有关系。他是个贩老牛的老杆子,菱塘没有牛市,附近的仪征大仪、天长秦楠自古以来就有牛市,他都是车子去,人牵着老牛赶回家,头顶草帽手执牛鞭子脚蹬解放鞋,穿田埂走土路,优哉游哉。他是个慢性子,赶老牛急不得,所以贩牛人都有低头走路这个特点。国家明文规定,耕牛不准买卖宰杀,淘汰的耕牛要有兽医站的证明。而淘汰的耕牛叫菜牛,自古以来是不过秤成交的,手估目测看牙口,眼是钩子手是秤,估算能杀出多少肉,一条牛值多少钱,这架功夫的确了不起!走眼不走眼,赚钱不赚钱,全凭眼力,全凭吃了若干年牛行饭的经验。当然了,他们这行行规是:“牛肚里藏个猪,猪肚里藏个鸡。”他老杨的误差绝对在牛肚里藏个鹅的水平上,真牛得很。他贩买过来的老牛都卖给当地回民饭店,宰老牛前得先请清真寺的阿訇念个经。宰老牛的有个薛巴巴,人称薛大夯,一个人用绳索扣牛腿就能掼倒一头牛,放血,剥皮,割肉,做下水,就一个人,牛皮上不叮一点肉,牛骨架上不作兴留一片牛肉的,剔得干干净净,全凭手上的刀工手艺,是把老手。两人老搭档,信得过,因为老杨有一半的命把子掌握在老薛的手中刀下,他和老杨都是同教人,脾气都一样,割下热烫烫的牛里脊肉来个十八铲子炒牛肉丝是他们的拿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