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20:34:55 作者:韦志宝 来源:今日高邮
二十年来,我见证了农电的发展。那时,我在农电总站担任秘书,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机、一台油印机就是总站的全部家当,布置一项工作要么电话通知,要么文件传达。电话通知到全市33个乡镇电力管理站至少需要半天时间,没人接电话或通话效果不佳的现象比较普遍,电话通知一项工作需要费很大的周折。文件送达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先要把文件油印出来,然后盖章、套上信封,再到邮政局寄出,至少也得两天时间对方才能收到信件。现在的境况大不相同,三新高邮分公司不仅配备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而且还设置了农电管控中心,借助于互联网+,直管直控到全市任何一个农村低压台区,实现了台区各项指标的可控、在控。而想布置一项工作,可以通过传真、内网、外网、微信、移动作业终端等多种途径下达,无论内容有多么复杂,也只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纵观农电发展进程,办公现代化只是冰山一角,坚强农村电网、全能型服务更能体现出农电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我亲身经历的二十年,农村用电从小到大,农网设施由弱到强,并借助于农电信息化,实现了农网智能化。而在三十年前,农村用电尚未得到全面普及。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同学因为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他给老师的理由是家里晚上停电了。同学们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当时乡下普遍点煤油灯,而他家居然有电灯,真是条件太好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尽管村村通电,但晚上拉闸限电很正常,被群众戏称为“睡觉电”,即使春节期间勉强供电,离变压器稍微远一些的用户,电视机也不能正常工作,只能看复播的“春晚”。进入二十一世纪,电网加速度发展,全市每年都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进行配农网建设与改造,实现了10千伏线路“手拉手”供电,打造了一批批合格台区、标准化台区、一流配电台区,建成了一个个新农村电气化村、新农村电气化乡镇,供电可靠性、供电电压质量全面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如果说坚强农村电网为可靠供电夯实了基础,那么全能型服务则为可靠供电提供了保障。二十年来,在农电体制上、机制上不断把“三农”服务工作引向深入,从村电工的三统一管理、乡镇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管理,到台区经理制,农电服务工作也由窗口规范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拓展到全能型服务。一系列服务举措和方式、方法,提高了供电服务效率,树立了农电良好形象。过去,我对农电工的身份确实有自卑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没有一点点自信心。每当别人询问我的职业,我总是遮遮掩掩,不作正面回答。2009年,我从农电公司调整到到乡镇供电所工作,到了最基层,经常和用户打交道,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供电所服务态度最好,做事情最实在,从来不瞎来”……说得我心里就像有一股“电暖流”,温馨得很。渐渐地我从群众的口碑中找到了感觉,我为自己的农电工身份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