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18:21:30 作者:王为江 来源:今日高邮
温师傅十七岁那年,家里因有兄弟六个,父母决定让他出去投师学门泥瓦匠的手艺,日后能混口饭吃吃,能娶上个好媳妇。便请舅舅出面介绍,和舅舅的邻居赵师傅学徒。赵师傅碍于情面,看了准徒弟一眼,二话没说便接下了登门拜师的礼情,收他为学徒。过去学徒有条不成文的规距,一年徒,二年师,三年满师拿工资,必须吃完三年萝卜干子饭,才能自立门户带徒单干。而温师傅学徒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经济正处于恢复期,并没有多少户人家砌房造屋,只是有些农户支锅垒灶和少数瓦房户修修补补。于是,赵师傅就把几个学徒安排到官林大队窑厂做砖坯,这看起来不是学瓦匠,而是在荒废手艺。可机灵的徒弟倒有妙招,他们总是忙里抽闲,利用工作前、吃饭后的空闲时间,带上瓦刀,因地制宜拿起砖坯当砖块反复练习四角刀灰,还模拟砌墙架墙角(架拐子),强化了瓦工的基本功练习。
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温师傅因心灵手巧,在众多的徒弟之中脱颖而出。他砌墙架拐子,不用吊砣线,眼睛一瞟准能上下垂直。他粉墙不需要打定位,靠线板子测到哪里都是平光如镜。他干活麻利,砖头上手,向空中抛个圈找好棱角,瓦刀挖泥,摊得砖头四周既饱满又匀称,稳稳压在下面的砖上,一气呵成。他砌的青灰墙、水泥嵌缝墙,线条完美,棱角凸显,给人以清晰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扬州航运农场落户横泾公社合兴大队朱家荒,需要建筑工厂、学校、家庭宿舍。赵师傅接下了整个工程活,并安排还是学徒工的温师傅带一帮人,和其已满师带徒的师兄一起接受任务。这些公房比建筑民房更宽更高,檐墙一般在六米左右,山墙高十几米,而材料全靠人扛肩挑、脚手全是土法上马的简陋设备,既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又要保证安全,这是对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的考验与挑战。初生牛犊不怕虎,温师傅二话没说,担起了这份重担。他做领班,既要安排好其他人员工作、大小工的协调,又要亲力亲为独当一面。同样一幢厂房,他带班负责的,工时省、质量好,客户满意,因此在和各位师傅同场竞技中崭露了头角。
三年满师后,温师傅不满足于传统瓦匠只是砌房造屋,他把主攻目标放在承建圩口闸、灌排站、水泥桥梁上。只有初小文化水平,不识图纸,不懂数学,起初是困难重重。不会就学,他花小钱,请专业人士辅导,在学中干,在实践中领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两次工程的实践,掌握了看图施工、搞预算,石料砌墙、土方工程测算等基础知识,而且只要是他承建的闸、站、桥梁都能检验合格,有的还被评为质量优胜奖。
1978年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放开手脚搞生产,但也有些束缚以家庭生产为主体的环节,其中矛盾比较突出的是农船太少。原生产队就那么几条船,折价卖给农户,还要五六户人家合用一条船,才够分配,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船。那时,农田道路交通还没有像现在便利,只要干到农活,首先想到用船,下田、装把、挑肥、罱泥、卖粮……尤其农忙割麦时节,家家都要抢晴天,抢运麦把到场头脱粒,即使订立用船规章,但违约的事也时常发生,导致父子、兄弟争船屡见不鲜,甚至为争用一条船而大动干戈。
公社领导意识到农船紧缺在全公社是共性问题,不想方设法解决,会影响生产秩序和生产进度。于是决定,在社办水泥制品厂内,组织生产小型农用水泥船,以解燃眉之急,并向全公社招聘能设计、会制造水泥船的能工巧匠。在众多能人的荐举下,泥瓦匠温师傅和他的师兄陈师傅被聘请到水制厂,担当制造水泥农船的任务。他俩走马上任,没有造船图纸,就借来一条三吨水泥船扣在河边,按照人家船头、船尾、船舱、隔舱的长度、宽度、深度等样式,照葫芦画出自已心中船的图纸。没有造船的模型和船台,他们因地制宜挖个地坑,制作模型,人爬进去作业,从扎铁丝网到水泥船内外粉刷,都是他们亲自动手。经过一个星期的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横泾水泥制品厂,第一条“水乡牌”2.5吨水泥农船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