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18:23:12 作者: 薛勇 来源:今日高邮
从小接受的教育。好像是读小学二三年级时,有一篇课文叫《十粒米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孙子跟着爷爷到生产队的碾米厂去碾米,在这过程中,爷爷蹲在地上捡着从碾米机里漏出来的米粒。孙子疑惑地问爷爷,就这么几粒米还捡起来干什么?爷爷捡完站起来,数一数手掌上的米粒,正好是十粒,然后就很伤感地跟孙子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解放前,他的父亲有一年给地主交租时,地主家的人正忙着用风车吹米,从风车里漏出来一些米粒,他的父亲看到后就弯下腰去捡米粒,被地主的一个狗腿子看到了,上去就对他的父亲一顿痛打,重伤的父亲被家人抬回家后一会儿就死了,死后一只手还攥得紧紧的,家人掰开一看,只见手心里有几粒米,数一数正好十粒。他的父亲为了十粒米被活活地打死了。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很清晰。珍惜粮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本上,长辈的言传身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小时候总感觉家里的米很少,经常吃面糊糊,每次吃完,妈妈总是用右手食指在碗里刮一刮,然后把那一点点的糊糊放进嘴里吃了。吃粥也是一样。我也曾模仿过妈妈的样子,但是吃到嘴里的多是手指上的脏味。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看电影《周恩来》,影片中敬爱的周总理在地震灾区指挥救灾、看望灾民,吃过一小碗不知是面糊糊还是米粥之后,居然也用右手食指刮一刮碗壁,然后放进嘴里吃了。这一细小的动作让我热泪盈眶,我们一国的总理也和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妈妈一样珍惜粮食。奶奶跟我们兄妹讲得最多的是糟蹋粮食要被响雷打头的,我们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奶奶会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嘴里吃了,我们掉在地上的饭粒,老人家也要捡起来送给鸡或者猪吃,绝不能让我们踩着而糟蹋了。
经历过饿肚子。我是1965年出生的,尽管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还是非常困难的。据说我出生后,母亲由于吃不饱肚子,奶水很少,我经常饿得大哭。奶奶看着可怜的我,就一瘸一拐地(奶奶年轻时摔断了腿,留下了后遗症)把我背到姑姑家吃姑姑的奶水。我长大点后,家里好像吃山芋较多,直到上中学的时候,还经常早上带着两只熟山芋边走边吃当早饭;秋、冬天直接吃山芋,还有山芋粥、山芋饭,中午也可能是把山芋刨成丝汪着吃,撒些蒜花,特别香;春、夏天吃山芋干,有山芋干粥、山芋干饭,干嚼山芋干是同学之间炫耀的零食,比比谁家的山芋干更甜。青菜也是当年的主要充饥食物,菜饭、菜粥是经常吃的。菜饭、菜粥里,青菜是主角,大米是配角。为了防止菜冻死,到了冬天或来年春天没东西吃,深秋的时候,妈妈都要腌一大缸大咸菜,晒好多菜干,以防荒年。夏天,为了不浪费因为没有冰箱而变馊的粥,妈妈会在馊粥里加入一些面粉,调匀之后摊成素头饼吃。那时,最直接的感觉是肚子很饿,我想,一方面是处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的营养多,再一方面就是吃的东西含脂肪、蛋白质不多吧。
品尝过“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前,粮食的种植都是靠人工的,仅仅一个夏收夏种,没有参与过的人是无法想象那种辛苦的。每年六月初,人们要顶着烈日用镰刀将成熟的麦子收割下来,再挑到打谷场,组织脱粒,脱粒之后要扬场,接着晒干扬干净的麦子;与此同时,收割完麦子的田里,要犁田、放水泡田,把各家各户猪圈里的肥料挑到田里撒开,耙田、平整,把秧苗挑到田里,组织插秧。由于季节原因,这一过程也就是十五天左右,且处于梅雨季,潮湿闷热,需要抢晴天、战雨天。这个十多天,人们都是顶着烈日、不分昼夜、浑身湿透、吃饭勉强应付,处于疲劳作战的状态。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买米的费用占每个家庭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小,市场上大米货源充足,粮食安全基本无忧,因此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很多人身上,尤其是年轻人身上较为严重。新闻媒体曝光的一些食堂、饭店里的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让人看了心疼。我始终觉得,生活条件再好,也不应该浪费,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也是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尊重。我一直不随便浪费一粒粮食,在农村老家住的时候,有时候剩粥、剩饭变质了,不能吃了,可以喂鸡、喂猪;住到城里之后,有了冰箱,很少把剩粥、剩饭放变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记不得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里一碗剩饭变质了,我不忍心将馊饭倒进垃圾桶,就用方便袋装起来放进冰箱里,星期六休息时专程骑自行车送到八公里外的老家喂给猪吃。如果确实需要倒掉一碗剩饭或者一碗剩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立即就会浮现出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妈妈拼命收割着麦子,起早贪黑地忙着脱粒、扬场、插秧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