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修身之门

2019-06-05 19:59:13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十六岁进入孔门时,孔子已经六十二岁,跟随孔子也只十多年时间,比较起颜回、子贡、子路来,时间短多了。

孔子生前,曾参是不被看好的,非但没有进入孔门十哲,就连据传有他自己参与编辑的《论语》中,记录他与孔子对话的篇什也少而又少。

孔子曾经评点过四位学生,其中就有曾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第十一》)

鲁,迟钝。孔子认为曾参反应迟钝。

就是这样一位迟钝的学生,孔子逝后,声誉渐隆,不仅教出了高足孔伋(孔子的嫡孙,据传是孔子临终前托孤),孔伋再传孟子,开创了思孟学派,传承和弘扬孔子学说,而且从唐代开始,屡有加封,到宋代被追封为“宗圣”,与复圣颜回、述圣孔伋、亚圣孟轲一起配享孔庙,走进大儒殿堂,受到世代尊崇。

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曾参凭借什么实现了从普通士子到圣人的转变与跨越?

《论语》中涉及曾参的内容不多,但还是找到了答案,其第一篇第四章就有曾参的自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四》

曾参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省察自己的行为:替他人谋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不断实践?

也有注家将“三次”注解为“多次”,依据是古文三六九常表数量之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九死一生之属,而非实指。我以为这一章指向明确,而且一个人每天多次思考同一个问题,过于耗时耗力,不太可能。三次、多次无害大义,暂且按下。

其实,曾参所自省的三个方面正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第二十五》)

孔子用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等四个方面内容教育学生,而又以忠信为本。

现在看来,曾参不是迟钝,而是默默修炼,日日精进。

难怪程颐在读了“参也鲁”之后点评道:“参也竟以鲁得之”“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辨,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程颐充分肯定了曾参在孔学传承中的作用,高度赞扬其为学诚笃的精神,而且指出,是“诚笃”令其“质鲁”升华,胜过无数“聪明才辨”者。

我以为曾子“吾日三省”是他的修身之门,他正是沿着这个门径登堂入室,迈上圣人之巅的。

我们今天追寻曾圣足迹,不是要成为圣人,而是藉此门径,懂得一点修身之法,提高慎独、慎初、慎微的自觉。

事实确乎如此,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检点一下自己,反求诸己:替人做事是不是忠心耿耿,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从学校学来的知识理论是不是运用于实践?你还能犯错吗,至少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当然,今天要拓展“与人谋”的范围,“人”,不只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说文》:尽心为忠。

你为单位、为人民,以至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了,还会想到为自己谋私利吗?有一些人一旦到了一定位置,把心用歪了,全用在个人利益的获取上,品德何以高尚,人格何以崇高?看一些作奸犯科者,其资质之高,令人艳羡,问题出在不忠不信上。

曾参一生拒绝入仕,设馆授徒,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以仁为本,终生省察,终生践行,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改造,直到临终还做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

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

其修身之严,可见一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