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16:30:41 作者:□ 曹坚 来源:今日高邮
吴三爷和姚大大都是卖肉的。我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食品系统工作时的事儿。
食品公司成立于1955年,那个年代,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统一由粮食系统的各粮管所经营。生猪则实行派购,由食品公司下设的食品站收购,实行统一购销、统一调拨、统一核算的所谓“三统一”管理模式。那时国家经济体制分为国营所有制、大集体所有制、小集体所有制。当然国营单位最吃香,食品公司是国营单位,城里的荤食品商店是大集体单位,是由城里卖肉行业经过公私合营后成立的。杀猪卖肉的一般都是祖传,上代传下世,城乡一个理。乡镇卖肉的规模小,此时成立的是白肉合作小组,那属于小集体单位。当年猪肉也实行计划供应,定量户口居民发肉票,农村社员卖猪到食品站一头猪奖励十来斤返还肉票。
每天城里的猪肉供应,由食品加工厂加工批发给公司门市部及荤食品商店。农村乡镇(当时都叫公社)的猪肉供应则由食品站负责,像送桥集镇大,居民户多,不但有送桥白肉小组到食品站杀猪拿批发价肉去卖,食品站本身也设肉案子卖肉。吴三爷当年就是食品站的售货员,临时工编制,拿死工资,一天就卖半边顶多一头猪肉,起早和白肉组的人一起杀猪,只要猪脱白、肉剖脊他就上肉案卖肉。那时买肉的得先到收款处交钱交肉票给筹子再打肉。吴三爷他们那时还是用的自古留传的斫骨刀,一把总有三四斤重吧,所以卖肉的总有些膂力。吴三爷有说有笑,只要买肉的称他一声“三爷”,他浑身来劲,围裙一扎,剁肉刀朝手上一拿,整个人就活起来了。那时打肉不可能点到那块打到那块,吴三爷的最大好处是人头熟,见眼生情,打到软膛处,刀稍偏点,少带点骨头,或少带点下膘肉,一点不犯嫌,从来没看见人家跟他红过脸,而且一刀一个准,再斩点冇子肉用冇子绳一扎,过去称不带冇子的肉叫滑头肉,不作兴的。他打的肉拎在人手上,狭长一块不肥不瘦很是波俏。那时送桥医院有不少下放医生,因为吴三爷家就在医院附近,医院的人头都熟,医生们都乐于找他。他们要买都是梅条肉或腰子之类难买得到的紧俏货,而且只有猪肉收肉票,其他猪身上的下水如猪肝、肚肺、大肠等都是可拿钱买到的。这里就是吴三爷的权限了,但要事先和他说一声,他奉行的是“宁叫千声有,不叫一声无”的生意经,决不会让人跑空腿的。
姚大大是菱塘白肉组专门卖肉的,他当时也有五十来岁了。菱塘食品站没有门市部,菱塘的居民户比送桥少,而且还有回民不吃猪肉,所以猪肉供应量相比较而言比送桥小。白肉组门市部就在食品站不远的老街头上。姚大大个子不高,留着分头。他打起肉来,围裙子一系,香烟一唅,香烟灰从来不作兴掉在肉上的,一刀下来也是个的准。要知道那时没有大笔生意,都是一斤二斤的居多,多一两都要剁下来的,半个肉片四五十斤要手起刀落二三十回,姚大大就是没有一点脾气,刷刮利落打发走人。他在空闲时喜欢拿出紫砂茶壶喝口茶,当然喊他一声“姚大大”比喊一声“姚师傅”要亲切得多,如再递上一支香烟那再好不过了。
送桥卖肉的吴三爷有点三花溜子,菱塘卖肉的姚大大有点正儿八经,性格虽异,口碑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