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 19:02:04 作者:□ 刘小平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故事,都是《皮五辣子》《聊斋志异》上的内容,一是逗笑的,一是鬼妖的,我听得很入神。爷爷奶奶还经常带我去百花书场听说书。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喜欢读书的最早启蒙吧。
一次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将被胎放到房间的一个低柜里,无意间发现最底层摆着几摊书,几乎是新的。其中有几本小说,《当乌云密布的时候》《郭亮的故事》等;两本民间故事,书名想不起来了。还有几本代数几何内容的中学数学书。其余都是政治方面的,多是马列的书,还有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维特根斯坦等著的书,这些作者我当时是陌生的,现在看的书多了,才知道他们都是近代欧州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我把那几本小说挑选出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就是我与书结缘的最早阶段。接着文革运动进入高潮,爸爸经常从单位带回来《活页文选》(当时机关干部政治学习用,新华通讯社内部出版物),以及其它与文革运动有关系的政治书籍,我也看上了,渐渐地对时事政治感兴趣。还记得在高邮中学读书时,一下课,利用十分钟的课间休息,赶到学校阅报栏,阅览每天都在更换的《文汇报》《参考消息》等报纸。
那个年代,完全是个书荒的年代,靠在学校里读书是读不到多少书的。后来进入社会,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通过文化馆的图书室借阅了不少小说类的文学书籍,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则很难寻觅。
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花了很大的精力,将难老虎——高等数学微积分全部啃完了。白天忙上班,只有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学习。参考资料少,学习的困难很大。实在遇到搞不懂的习题,托我在师范工作的弟弟,请教他学校的数学老师。
回忆书荒年代,想读书没有书读,能读到的书,好书又太少,比如,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大多缺乏思想深度、缺乏史料,很多内容不客观、不真实,或片面、或曲解。进入新世纪,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思想环境更加宽松,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各种类型的图书丰富了,给喜欢读书的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