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20:33:31 作者:□ 朱玲 来源:今日高邮
我住的是一所单门独院的房子,三层楼,洗手间就有三个,一层一个。我们家三个人,正好一人一个,极为方便。有时,我们一家人正在聊天,忽然,老公说我要去洗手间。儿子也跟着说我也要去洗手间。于是,一个人去一楼,一个人去二楼,各自方便。
洗手间里铺着漂亮的碎花地砖,粉白的坐便器洁净如镜,墙上挂着小巧别致的手纸盒,地上放着卡通废纸箱,手一伸就可以拿到柔软体贴的手纸,用完随手扔进废纸箱。梳妆台上有果绿色的洗手液,一摁瓶盖,一截丝质汁液落入掌心,揉搓几下,拧开自来水龙头冲净,再拈两张抽纸,将水拭净。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解决内急的窘境。那时候,母亲的床尽头留着一条小巷,巷口挂一幅布帘,后面置一带盖的圆形木桶,高邮人叫这马子巷。我要方便的时候,就掀帘进去,揭开盖子,坐在上面方便。房间里整天飘荡着一股似有若无的臊臭味。若是大便的话,那更是满屋臭不可闻,久久难散。木桶三天倒一次,就有农人设点来收集各家粪便回去作肥料。早晨,家家户户的主妇们搬着沉重的木桶摇摇摆摆地出来倾倒,成为小城一景。
后来,城里有人用痰盂代替木桶,母亲立即买了一个陶瓷痰盂给我。痰盂轻便美观,很快成为主妇们的首选。我结婚的时候,母亲给我准备的嫁妆里就有一对红色的痰盂。
但是,痰盂小便可以,大便却不行。解大便必得出去上厕所。于是,公厕就忙起来了。所谓的公厕,也就是蓬牖茅椽、残垣断壁的弹丸之地里,两个蹲坑,一条两三米长的坐坑而已,里面乱飞的苍蝇和蠕动的白蛆清晰可见。排队等坑是常事,就那么几座坑,你急得团团转,她那里慢功出细活,有的实在憋不住了,就在地上拉撒。所以,很多公厕里粪迹遍地,尿液四流,惨不忍睹,脚都没地方站。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大冬天,深更半夜,突然肚子里稀里哗啦,即感小腹发紧,有物沉降,急之难忍,赶快寻衣找裤,摸钥开锁,趿拉着鞋,撕两页儿子写过的坚硬的习字本,冒着刺骨的寒风,匆匆蹿出几十米,乃至上百米去寻一个厕所。而最要命的是厕所内又没电灯,当时出来的急,又忘带手电筒了,只得凭着白天的印象,摸索着找个座位坐下,排泄完,回到家一看,脚底沾满了黄金,又是懊恼又是恶心。收拾停当,爬进被窝里许多时仍暖和不得。这时,我就奢想,要是有一个不出家门的厕所就好了。
不久,这个梦真圆了。单位分了一户小单元,我首先砌了一个小厕所,装上抽水马桶。方便完,一按按钮,水将污物冲得无影无踪。不仅干净卫生,还告别了每天早晨招摇过市地倒痰盂的尴尬。
但是还有一些美中不足。由于老公和儿子肠胃功能特好,吃喝多,拉撒也多,两人内急经常撞车。而且,过去的抽水马桶质量不高,污物时有堵塞,我就用根棍子使劲地捣碎,溅得手上都是污点。于是,我发誓攒钱买大房子,装两个上档次的抽水马桶。现在终于如愿了。
从马子巷到洗手间,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百姓生活的巨变。